章節摘要


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透過經驗所產生永久性的行為改變。學習可分成非連結學習連結學習兩大類。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學習,其實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學習”不太一樣,相較於我們一般所指的學習,此處我們討論的學習是指更根本、行為上的改變。連結學習是一種靠著觀察別人的行為所進行的學習方式。非連結學習則是將兩個事件由制約的方式做連結而進行學習。在古典制約中,個體學習的是兩個刺激之間的連結;而操作制約是學習與結果之間的連結。


二、核心觀念

(一)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是指透過將反射反應連結中性刺激行成新的制約刺激,而發生新的制約反應。透過帕夫洛夫的實驗將讓我們對古典制約有跟深入的理解。

在古典制約的原則中,習得與消弱解釋了這種機制如何產生及消失,透過制約刺激和非制約反應兩者發生的時間順序分類,我們可以細分成四種類的制約:延宕制約、遺跡制約、同時制約、遺跡制約,我們將會深入分析在每個時序習得制約的成效;在消弱的部分則會討論制約是如何消失。

刺激類化與刺激辨別則是在說明刺激其實會透過類化與分化,來達到學習行為所要的平衡。另外為了理解制約發生的程度,我們將討論「時間相近性」以及「依存性」兩個面向,來學習古典制約為什麼會發生?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二)操作制約

在古典制約中,行為主體並不能控制其行為;而在接下來的段落中我們將介紹另一種制約,操作制約
操作制約的行為是由主體「主動」作出決定的結果,它是由一個「行為」所相對應產生的「結果」。 也常被稱為「刺激反應心理學」。

詳細介紹操作制約前,我們將先認識所謂的學習三定律。桑代克根據迷籠中的貓嘗試錯誤的學習方式,提出連結學習理論三定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講的是學習的成效與練習次數、當下心態和獎勵的反應程度有密切相關。

操作制約中,我們把個體對於刺激的反應稱作增強物,又可將其視為刺激的結果。從好壞區分,刺激的結果可能有好有壞,好的便是獎勵、壞的則是懲罰;從方法區分,則可分成正向(給予)負向(剝奪)。從上面的分類排列組合後,便有正向增強、負向增強、正向懲罰、負向懲罰。

心理學家發現透過獎勵與懲罰可以控制特定行為的發生頻率,而能否有效控制的訣竅,其實先前也曾討論過。就是獎懲和該行為之間發生的時間先後、頻率和強度。

(三)認知

在此之前我們簡介了行為心理學派的論點,他們認為「學習來自於經驗」;然而認知心理學派認為,學習不只是學到行為本身,也會學到能幫助他們表現出此行為的訊息,稱為「認知」,諸如思考、記憶、知覺和語言使用。

認知心理學破除以往有刺激才有學習的概念,心理學家提出了潛在學習的想法,認為人在沒有受到刺激時仍然會學習,只是因為沒有外顯行為,所以較難觀察到。

德國心理學家科勒推翻以往操作制約中,對於學習即是隨機嘗試錯誤的過程,透過觀察黑猩猩的實驗中,柯勒認為黑猩猩的學習並非盲目地亂試驗,而是一種頓悟的表現,思考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頓悟整個環境間各種刺激之間的連結。

其實在現實情境中,我們不一定像制約學習所描述,一定要親自經歷刺激才會學習,透過觀察他人行為同樣能達到學習效果,我們稱作觀察學習。觀察學習的發生需要以下四個要件:注意、保留、重現、動機,這些要件都強調個體的認知,也因此觀察學習會因個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認知都作用也不全都有助於學習,有時候人在面對事物與刺激,無論彼此實際上有沒有關聯,都可能因為內心既有的想法影響對事件的判斷,這種情況就被稱作先前信念


三、最新研究

(一)注意力對學習的影響力

這節中,我們透過幾種實驗來反覆論證注意力與學習之關聯。首先,以任務的重複性以及同時進行多種任務代表注意力、以反應時間代表學習之成效。以實證經驗證明兩者之關聯,對於正值讀書時期的學生是一個對讀書學習不錯的參考。

(二)類音字學習

在類音字學習中我們探討成人與幼兒之間學習第二語言的方法是否存在差異?透過研究學習類音字時遇到的困難,釐清這究竟是學習語言時的共同問題還是因為發展階段出現的現象?

(三)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最早由班杜拉 (Bandura, 1977) 所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對於利用自身技能完成某項指定的任務的能力的評估,對於學習成效的預測,自我效能比起自信心來說,是更顯著的指標。

(四)第二語言學習

人類在學習語言方面有所謂的「黃金時期」,大約是在幼年至青少年期間。這個假設非常地直覺,現今也已被眾人所認同,但本篇論文作者希望能將此假設延伸到「第二語言」的情境:人類是否再學習第二語言上也有所謂的「黃金時期」呢?

(五)問題本位學習(PBL)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特色是透過經驗來學習,著重於對於有意義的問題之調查、解釋、與解決的一種討論學習方式。學生將分成一個個小組進行討論,而老師則扮演帶領學習的角色,依照下圖中的流程進行解決問題的流程。


四、本土研究

(一)學習動機理論

這個章節將主要探討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輔以不少本土學者的研究予以佐證,主要屬於教育心理學的範疇,包含學習動機之定義以及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介紹。

(二)問題本位學習對於本土教育的應用及研究

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始於1960年代後,逐漸被廣泛運用到醫學院教學實習上。至目前,問題本位學習的研究也大多屬於高等教育層級,中小學層級的研究數量並不多,卻也發現了有重要的正面效果。

(三)學習中文字方面的研究

漢字做為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表語文字,其學習過程中個人的心理發展與母語為表音文字者是很不同的。母語為拼音文字的成人,對於漢字的學習與認知是漸進的過程,從將漢字當成圖形學習,到可以將其拆解、認知其結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形成的 新的認知。

(四)學習專注力的量化評估與專注力提升

注意力(attention)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門項目之一,意指感覺或思考專心一致的心理狀況。而因為個人處理訊息的能力有限,僅能選擇注意某件事物,所以集中注意力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由於難以評估每個人內在的注意力情況,因此相關實驗往往侷限於實驗內控制的情境,而難以模擬真實課堂上多變的教學情境。因此在此兩個研究中,將採用專注力(concentration)描述真實學習情境中注意力聚焦(focus attention)的狀態。


五、生活應用

制約在生活中被廣泛地運用,古典制約理論發展出一套行為治療方法、測謊機制,甚至是廣告學的基礎。操作制約所強調的獎懲機制在社會上更是隨處可見。而恐懼傳染、鏡像神經元、類比,則是認知方面的應用。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