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

本節以數篇華人研究的期刊與論文為例,概要介紹各主題的研究內容、方法與結果,說明性格意涵對於我們生活中各種面向的影響。

一、《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研究內容:

此篇文章主要進一步探討《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內隱理論》中,其他可能影響具體互動情形的因素--面對不同「性別」與「地位」的互動對象時,六種性格與行為之間的關聯。六種性格分別為:「精明幹練」、「外向活躍」、「愚鈍懦弱」、「內向沈靜」、「誠信仁慈」、「狡詐殘酷」。

研究目的為在初次見面的工作情境中,面對不同性格的同異性,上司或下屬,不同的性格經驗差異,以及此影響互動行為的關連。

精明幹練vs.愚鈍懦弱:處理事務的判斷力與敏感度。

誠信仁慈vs.狡猾殘酷:待人處事上是否關心他人利益與福祉。

外向活躍vs.內向沈靜:個體樂於與別人建立關係並熱衷團體活動的程度。

(一)內隱理論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內隱理論》,指出人們在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中,從小長大人們會用長年生活累積的經驗,漸進形成的一套有關「何種性格的人在人際互動歷程中最可能做出何種行為」複雜的內隱性認知系統,判斷初次見面的人的性格表現。以工作來說,受試者預期不同性格的人,所呈現的工作表現或是行為,會有所不同。

預測呈現的行為分為兩種:性格特質的主要屬性之行為(以下稱為主要行為),另外進一步預測對方可能出現非主要屬性的他類行為(以下稱為次要行為)。

而特指華人,是因華人對初識的人會具有警戒心或是種種顧慮的防衛機制,對他人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或威脅特別敏感。這種擔心與顧慮,使華人對每個性格向度,不論是正向或負向,對他人行為與次要行為的預測均可能偏向負面。而華人能接受對具有正向性格向度的互動對象,預期出現有正向的主要行為與負向的次要行為,而不會覺得有所矛盾或不一致,可能是因華人具有整體性或辯證性思維的影響。

(二)人際威脅

歸納造成華人對初識者具警戒心或是顧慮的原因,可以稱之為人際威脅。每個人多少都會擔心某方比自己強勢而使自己受傷害,而這也就是所謂人際威脅。

威脅主要可分為四類:「對個人尊嚴」、「對個人利益」、「任務完成」、「互動展開」。不同的人際威脅是考量不同的互動層面所引發,而互動對象的性格或者由性格所預測的行為,可以對這些人際威脅達到消除或惡化的效果。如果消除威脅,會有促進互動;反之,惡化威脅,個體可能會採取阻礙或是抵抗的互動。

(三)性別及地位與人際威脅之關係

人際威脅如前所述來自於初識所造成的警戒心及各種顧慮,而在互動雙方缺乏對方背景訊息的情況下,性別及地位兩者多會優先成為預期互動對象行為的主要參考線索。

性別層面上,個人所持有與性別有關的刻版印象,常可能主導著人際初識階段中互動雙方的互動行為。

比如認為男性具有工具性(instrumentality)或支配性(dominance)等特質,使之應具有領導能力、能分析與解決問題、具敵意或攻擊性的語言表達等等;女性則該具有表達性(expressive)或共享性(communal)的特質,應表現較關心支持別人、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仁慈溫順等等。而倘若不符合性別刻版印象之要求,會使他人可能對他具有負面觀感,甚至進一步對其有所負面行為。

以人際威脅分析,當互動對象為男性時,由於性別刻版印象影響,個人會預期對象具有工具性或支配性的特質或行為,因而可能會有「個人尊嚴」與「互動展開」的威脅;相反面對女性的互動對象時,性別刻版印象對女性的描述與約束,使得個人預期這種互動對象不具有工具性的特質或行為,因而有對「任務完成」之威脅。

地位層面,上司與部屬的初期互動主要與雙方的個人屬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工作能力」與「受人喜愛程度」兩者為影響的關鍵因素。

工作能力部分,具有高工作能力的上司或部屬可以順利完成共同合作或各自負責的工作,因此達到消除「對任務完成」威脅,有助於兩人關係的發展。受人喜愛程度則可以消除「互動展開」的威脅,使彼此愉快地互動與溝通。當然除了以上兩者,還有多項因素消除或惡化四類人際威脅。

研究方法:

受試者以女性居多(男198女236),年齡屆20-60之間,以26-45(281人)為主,多數具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專門技術的男性多過於女性,教育工作女性多於男性,以人際互動故事情境問卷為工具。
每個故事中,主角為某公司的員工,因工作上的需要,須與某位未曾謀面的異性員工共同完成某項指派的工作,在這2種工作情境主要的差異是在職業類別上,但在2個工作情境中,雙方的主要互動方式則是以討論某項企畫為主。在閱讀完故事與合作同事的性格後,受試者須設想自己為故事中的主角,並回答下列兩類行為:第1類是某種性格的互動對象可能做出的行為,共50項。第 2類是面對同一種性格的互動對象時,參與者可能對之做出哪些行為來回應,共50項。

研究結果:

主要行為而言,具有「精明幹練」特質者,與「愚鈍懦弱」有顯著差異;「外向活躍」者的積極熱心高於「內向沈靜」;「誠信仁慈」在浮誇否定低於「狡猾殘酷」。

次要行為則為,「精明幹練」與「愚鈍懦弱」是積極熱心和浮誇否定為主,比「外向活躍」與「誠信仁慈」高;「誠信仁慈」和「狡猾殘酷」以積極熱心和縝密負責為主;「外向活躍」和「內向沈靜」次要行為差異表現在縝密負責、畏縮無能、浮誇否定上。

與預期不符是「外向活躍」沒有在浮誇否定高於其他性格,「外向活躍」與「誠信仁慈」無顯著差異。綜合以上,研究內容提出內隱理論會受到性別地位等特殊因素不同而改變的假設,由研究結果顯示決定因素較可能是不同性格所致,並不因地位及性別的不同而有明顯變化差異。

二、《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

研究內容:

此研究探討性格與生涯自我效能和決定之間的關聯,以大一到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年級、學院、工讀經驗會影響生涯決定,並有顯著差異;性格的內向、外向、感官、直覺,不同的性格所呈現的生涯決定亦不同。

(一)生涯決定

生涯決定是個體根據自我認識、教育職業等外在因素,做出最有利於自身、價值的決定,有很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生涯決定模式。決定因素會與社會認知觀點、環境、個人等交互作用,各種因素中較常出現的即為性別和年齡,研究指出女性較易對生涯決定感到困難,但國內近年研究發現生涯決定與性別無顯著差異。年級上則是大學生比高中生較少有困難,但碩士生卻與大學生無異。學習經驗也會影響生涯決定,像是工讀經驗等,而家庭背景也會影響。

(二)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

近年學者對生涯議題的研究新趨勢為---探討性格與生涯效能的關聯。有研究指出:人格類型偏外性、思考、判斷型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效能。神經性和謹慎性會影響生涯效能,與外向的人格類型無關。關於性格類型上,生涯決定和生涯滿意度、友善性、謹慎性之人格特質有正相關;神經性有負相關。生涯自我效能(註一)的高低也會影響生涯決定及行為,低效能會沒信心、逃避任務和挑戰、限制自己等;高效能則會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研究方法:

以全國大一到大四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依比例隨機抽樣。研究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社經地位、工讀經驗、學院。

問卷內容上,採華人十六性格型量表,區分為:

外向型(E)、內向型(I);感官型(S)、直覺型(N);

思考型(T)、情感型(F);決斷型(J)、覺知型(P),

再根據這八種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分為四種向度:E/I、S/N、T/F、J/P,以答題分數較多者作為判讀傾向之認定。此外,還有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及生涯決定量表,評估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果: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之生涯決定差異情形

五項變異中,年級、就讀學院、工讀經驗對於生涯決定有顯著差異,性別與家庭則否。

年級上的差異主要來自「雙趨衝突」(註二)、「個人衝突」(註三)、「外在阻礙」。綜合因素,大四較有衝突和阻礙發生,可能因經濟不景氣因素影響。

學院差異主要來自「生涯決定確定程度」、「缺乏自我了解」、「雙趨衝突」、「個人衝突」、「外在阻礙」。

「生涯決定確定程度」:無明顯差異。

「缺乏自我了解」:理學院和文學院>管理學院。

「雙趨衝突」:人文社學院<管理學院、商學院。

「個人衝突」:工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管理學院。

「外在阻礙」:理學院、人文學院、教育學院<管理學院、商學院。

工讀經驗則顯示有無經驗會影響,但經驗長短則無顯著差異。

性別與家庭兩項變異對生涯決定沒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現在社會性別意識抬頭,男女較以前平等,生涯決定不會有哪一方較為受限或是差別待遇。而家庭社經地位無顯著差異,則可能因現代生活環境變遷,使大學生生活較為獨立自主,因此受家庭地位影響不大。

(二)不同性格類型的大學生之生涯決定情形

(1)內向vs.外向:外向有較佳生涯決定情形,可能是因為喜愛與人互動而有較多資訊。

(2)感官vs.直覺:直覺優於感官,面對生涯決定能會用自己的價值觀、理想作為考量。

(3)思考vs.情感:沒有顯著差異。

(4)判斷VS.覺知: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綜合上述,學生自我效能中上,但目標選擇能力低;其生涯決定程度有待提升;工讀經驗較長者,生涯決定較佳;「雙趨衝突」、「個人衝突」、「外在阻礙」大四學生較高,顯示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可能不知如何選擇;外向型和直覺型大學生其生涯決定較佳。

(三)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積差相關

從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的各層面來探討,發現在生涯自我效能的五個層面與生涯決定的「生涯決定確定程度」、「缺乏自我瞭解」、「雙趨衝突」、「個人衝突」與「外在阻礙」之間皆有顯著正相關,但與「缺乏生涯資料」無顯著相關。
就整體得分而言,生涯自我效能程度越高,生涯決定情形越高。

(四)小結

目前大學生對自己處理生涯議題能力雖有一定的信心,然而在目標選擇方面較有困難。而接近出社會的大四學生,更能感受到進入社會的窘迫壓力,使其生在雙趨衝突、個人衝突與外在阻礙方面皆高於其他年級學生。

當然在其中還是有生涯決定情形較佳的學生,通常他們會滿足幾項條件而更有方向。研究中發現:在大學期間工讀經驗時間較長的大學生,可能因為從工讀環境中,提早體會職場經驗,有學習楷模或是成功經驗的增強,促使有較佳的生涯決定情形。

此外,外向型大學生個性開朗、主動與人社交、喜愛人際之間的互動,較容易與人取得職場相關資訊,因此對於未來生涯有較明確的方向。而直覺型大學生懂得觀察事件與意義的可能性、關聯性、推理能力、創造力強,因此瞭解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之間的連結。個性與打工經驗之外,充分瞭解自己的優弱勢能力,對於自己面臨生涯議題時也很有幫助。

最後,據研究者發現「目標選擇」最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生涯決定情形,依此若學校輔導人員可以提供學生生涯輔導,協助大學生找到目標,相信可以提升其生涯決定的能力。

註一:生涯自我效能,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工作或行為可能達到何種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

註二:雙趨衝突,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為人所吸引,而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所產生的內心衝突。

註三:個人衝突,指個人面對選擇無法做出決定,而使自己無法依據選擇來行動,也導致自己困在某種狀況中。

三、《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研究內容:

人類追求完美的性格傾向與生俱來,是一種心理動力,強調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是天生的正常本能。儘管人類追求自身完美或是要求自身是正常本能,但是過度的自我要求或者完美主義卻可能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而過分的自我對待醫學上便命其為一種病態的現象。如果此現象沒有經個體自體改善或尋求外界治療的話,容易對個體造成實質上的傷害,最終完美主義會成為負面自我要求的根源。因此個體的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就顯得無比重要。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自殺死亡率順位中的統計,15-24歲的青年組占最高比例,因此大學生對於課業以及社會的適應問題的確是值得重視並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透過檢視大學生的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測其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等指數的高低,進一步探究在大學發展階段中性別與年齡對個體的影響與強度上的差異。

研究方法:

此研究問卷調查對象主要針對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東華大學的在學大學生。研究問卷內容主要聚焦在完美主義性格、挫折容忍力與適應能力上,其中對於性別與年齡也有做不同的調查,而問卷總共回收495份,在剔除無效問卷後,最後共得417份有效問卷。

以「大學生完美主義傾向量表」、「大學生低挫折容忍力量表」與「大學生生活量表」為研究施測工具,分析數據上採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

研究結果:

男大學生在負向完美主義性格上的「不易滿意」傾向明顯高於女大學生,且此傾向結果並沒有侷限於特定年級,而是可以廣泛於隨機調查的男大學生當中看到此現象。實驗數據分析結果,說明了男大學生可能較容易對於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意,並且有較大的可能產生負面自我批評。較可能產生負面自我批評這點,又可進一步推測與男生的求勝動機較為強烈、社會期許較大或者是對自我期許較大的因素做連結,因而使男大學生容易對自己的表現產生滿意度較低的結果。

在挫折容忍力方面,發現男大學生在「情緒上的不容忍」與「成就挫折」向度上明顯高於女大學生,且在年齡上也沒有明顯的局限範圍。可以說明,相較於女大學生,男大學生較無法忍受挫折所引發的情緒困擾,且在成就的挫折容忍度上也較為薄弱。

最後在心理適應方面,男、女大學生在「學業適應」與「情緒適應」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年齡上也沒有明顯的局限範圍,因此在適應能力上,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應該處於持平相等的程度。

四、《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研究內容:

性格發展與個體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有密切關係,進一步來說性格會影響個體對於環境的反應。而國小的年齡層,在個體的性格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階段。此外,國小兒童代表著國家下一個未來,對將來的社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給予兒童適性健康的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讓教育更為完善,了解兒童性格,本研究以人格五因素模式(註一)研究國小兒童性格與適應行為之間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樣本為台灣西部,779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讓每個個體以150個性格形容詞評定自己的個性;其中309名學童的性格,由54位級任老師採用相同形容詞加以評定。所使用的問卷分為兩類,兒童自評及教師評定。而兒童自評包括性格與行為、性格與學習及性格與自我表現。教師評定,只有兒童性格。

研究結果:

學生自評結果存在性別差異並不太符合因素結構,而教師評定則符合五大因素結構且性別差異不明顯,雖然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定結果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發現其相關因子差別不大,故可認為性格存在一定程度的主客觀一致。

性格與行為的研究結果則發現:學生自評顯示正面性格較多的個體,也會有較多的正面行為;而教師評定則顯示較自律的個體,會有較多的正面行為。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定都顯示,較自律者違犯行為少;負面性格多者則違犯行為較多。

而學習行為上,學生評定顯示自律、聰明和善良者較好學;負面性格多則反之.。而教師評定只顯示自律者較好學,聰明與自律性格對學習成績作用最大。性格較為正面者對自己有較大信心,對自己評價都較高。而負面性格較多者則反之。

研究結果顯示自律性格對自制、自我評價、學習都有正面影響,聰穎性格則正面影響學習,內向性格對自我評價及學習有負面影響,善良性格正面影響自制及自我評價。

註一:人格五因素模式,指在眾多的人格評量中,因為使用的因素分析方法不同等原因,所以不同研究者得到的人格特質數目不相同,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五大性格特質,即:「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五、《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

研究內容:

人類的個性能夠使用多少組形容詞去描述?目前多是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無法將之具體的數量化,例如社交型與社交型的人之間,就無法透過數值去比較,因此如何去界定「非常相似」的程度級距,成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議題。

此研究利用人格五因子形容詞的概念,嘗試量化人格形容詞來探討人群之間性格的相似程度,並透過社團群體、人際群體以及情侶關係三種群體關係來驗證相似度。

(一)人格五因子理論

此理論首先由Galton(1884)提出詞彙性假說概念,認為人們最終對於性格的認知將透過語言的編碼來表示,並透過近一步取樣語言來分析。

此概念出現後,Klages (1926)以及Allport與Odbert(1936)開始對此進行探討,特別是後兩者從整本英語字典中,篩選出 17,953個句子並建立適當的刪減標準,將形容詞降低至4,500個。其後,Cattell(1943)繼續縮減形容詞的數量至171個,並設計出十六個特質構面。Fiske(1949)以及Tupes與Christal(1992)繼續對整理過後的形容詞進行分析,並縮減至五個因素(精力充沛性、宜人性、依賴性、情緒穩定性、社會性)。

目前較廣為人接受的是由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的FFM(Five Factor Model)架構,主要的五個構面包含外向性、親和性、 負責性、神經質以及經驗開放性。

研究方法:

第一階段為篩選形容詞,透過收集過去學界用以討論解釋的各個單極形容詞,在數次修正之後濃縮為203詞,並為其編碼,由E、A、 C、N、O五大開頭碼為之,例如「A03善良的」即代表A類形容詞,第03個收入列表之中。

第二階段利用問卷方法各自賦予一組人格五型分數,並以淡江大學全校師生為抽樣母體,抽樣方法為便利抽樣法,而為求樣本分布均勻,抽測課堂盡量以各學院共同科目為主。

第三階段藉由收回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出內部的性格分數並建立形容詞資料庫。資料庫建立完成後,再計算出性格關聯度矩陣,此矩陣是由可被計算之目標形容詞互相比較數值而得之,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一個性格相似的程度。

第四階段,透過前述方法的討論與建立,分別以社團群體、人際群體以及情侶關係三種群體來驗證實驗方法。

研究結果:

在社團群體中,由於是任務性成因,其性格相關程度並不相似,群體內會形成各自的友誼小群體,故不能完全依照相似理論,反而有其他影響因素,如需求理論、 社會性等,皆會影響友誼性群體的形成。

在人際群體中,針對相似度高與相似度低的人際群體作測試,前者為班級中的時常一起活動的小團體,具有高度的性格相關,顯示出此群體是因為各自相似的氣質而互相吸引;另一方面,相似度低的群體是以相處八年以上的人際圈來做調查,雖然此群體中彼此性格相似度不高,但仍舊保持良好關係,因此可推測此群體形成來自於朋友個性中的「互補」關係。

在情侶關係中,透過調查可知道兩人之間性格雖然不具高度相關,但至少會有一個構面相似,顯示出情侶關係的組成是以個性上的互補,並以某些共同點維繫著的關係。

六、《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研究內容:

因與心理學有關的學科傳入華人地區以來,相關的學者大多都受過西方的教育,因此在針對中國做相關研究時都會依據西方的習慣,故此研究從中國語文中常形容人的性格字詞中分析出中國人的性格基本向度,並與歐美學者所研究出的性格基本向度做比較。

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2000位大專院校之學生受試,描述自己與父母、朋友、鄰居、老師等他人,共六種描述對向的問卷,問卷內容由150個中國人常用來形容人之性格的形容詞組成,並以0~3分的程度評斷是否符合此形容詞,資料蒐集完畢之後,再以二項因素分析統計並分析出中國人認知人的性格所用的基本向度。

研究結果:

從六個對象分別可分析出幾個有意義的因素:

(1)父親:「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熱情活潑、嚴肅古板」及「樂觀快樂-悲觀憂鬱」。「陰險卑鄙」的變異量高,但可能為虛假因素。

(2)母親:「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及「熱情活潑、嚴肅古板」。「陰險卑鄙」同父親結果。

(3)老師:「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熱情活潑、嚴肅古板」及「鎮靜穩重-衝動任性」。

(4)鄰居:「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鎮靜穩重-衝動任性」及「智慧文雅、淺薄粗俗」。

(5)朋友:「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及「熱情活潑、嚴肅古板」。「陰險卑鄙」同父親結果。

(6)自己:「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熱情活潑、嚴肅古板」及「樂觀快樂-悲觀憂鬱」。

不論是他人或自己,中國人主要以「善良誠樸-衝動浮誇」、「精明幹練-愚蠢懦弱」、「熱情活潑、嚴肅古板」三大向度來描述他人。而此三向度與Osgood等人研究出語意辨別因素有相似之處,「善良誠樸-衝動浮誇」與Osgood的語意辨別因素「評價」相似,而「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則與「強能」因素相似,「熱情活潑、嚴肅古板」又與「活動」因素相似,但此研究為對人之性格的認知因素,Osgood等人的研究則是對一般事物的描述。

七、《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研究內容:

楊國樞研究發現華人的基本性格向度如下:

(1)「精明幹練-愚頓懦弱」、

(2)「勤儉恆毅-懶惰逸樂」、

(3)「誠信仁慈-狡詐殘酷」、

(4)「溫順隨和-暴躁倔將」、

(5)「外向活躍-內向沈靜」、

(6)「豪邁直爽-計較多疑」、

(7)「淡泊知足-功利虛榮」,而台灣與大陸地區長期分隔,政治、經濟、社會皆各自發展,本研究便以此七項性格向度分析台灣與大陸的大學和社會男女的性格差異。

研究方法:

本研究受訪台灣與大陸地區的大學生急遽高中以上學歷的社會人士,有效的總受訪人數為1441人,測量工具以楊國樞透過選擇適當的形容詞及一系列研究所編製的「華人性格自評量表」為主。

(1)台灣大學生:受訪者遍布全台,共有456位受試者,其中男性有181位、女性275位,又一年級為198位、二年級109位、三年級86位、四年級62位。

(2)台灣社會人士:共有252位受試者,男性104位、女性147位(一位未填性別),平均年齡33歲,又職業種類以文化教育、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為主。

(3)大陸大學生:共有471為受訪者,其中男性有195位、女性275位(一位未填性別),又一年級為52位、二年級209位、三年級181位、四年級28位,受訪者皆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但來自大陸各省。

(4)大陸社會人士:共有262位受試者,男性148位、女性114位,平均年齡38歲,又職業種類以文化教育、事物行政人員為主。

研究結果:

(一)台灣與大陸地區上的差異:

台灣人在「溫順隨和」和「淡泊知足」的得分較大陸人高,在「精明幹練」、「勤儉恆毅」、「豪邁直爽」及「誠信仁慈」則較低。另外在大陸女性較台灣女性「精明幹練」、「勤儉恆毅」、「豪邁直爽」,而大陸男性也較台灣男性「勤儉恆毅」、「豪邁直爽」。另外,不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大陸人在「豪邁直爽」及「誠信仁慈」的得分皆較台灣人高,而「溫順隨和」、「淡泊知足」則較低。

同時,研究者亦試圖分析大陸各省份人民的性格差異,然不論是單從地區性來分析或是加上性別條件來分析都無明顯差異。

(二)性別的性格差異:

主要來說男性在「精明幹練」、「勤儉恆毅」、「豪邁直爽」及「溫順隨和」四個向度的得分較高,在「誠信仁慈」和淡泊知足則較低。在加上地區性的互涉效果後,台灣地區的男性則較「精明幹練」、「勤儉恆毅」及「豪邁直爽」而大陸男性只在「勤儉恆毅」及「豪邁直爽」有較明顯的突出。

(三)身份的性格差異:

主要來說除了「溫順隨和」無顯著差異以外,社會人士在其他六個向度都較大學生高。在加上地區性的互設效果後,則可以發現台灣的社會人士在「淡泊知足」、「豪邁直爽」及「誠信仁慈」的得分較大學生高,大陸的社會人士則在「豪邁直爽」較大學生高,然而在大陸地區,「淡泊知足」及「誠信仁慈」這兩個向度反而是大學生的得分較高。

(四)小結:

總體而言,不論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在「誠信仁慈」這個向度的得分皆明顯高出許多,「豪邁直爽」與「外向活躍」的得分則偏低,這可能是儒家思想造成華人喜淨惡動。但除了「淡泊知足」和「勤儉恆毅」,兩地區人民性格並無顯著的差異,台灣人叫大陸人「淡泊知足」可能是兩地經濟制度的不同,而社會人士比大學生「勤儉恆毅」,可能是年齡造成的差異。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