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


研究一 中文的知覺與辨識歷程 (葉素玲教授)

一、前言

中文方塊字與拼音文字有幾項重要的差異:

1.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遵循所謂的拼音法則(grapheme-to-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而且不會規則對應到單一的音素。

2.大部分現代中文方塊字是屬於形聲字,由一個義旁(部首)和一個聲旁所構成。

3.不同於拼音文字藉由字母並排在一起,中文方塊字主要是非線性地由三種階層的方式(筆劃、部件、字)組合而成的。

二、目的

是建立一個關於辨識漢字的完整理論,其中將透過知覺及辨認漢字時,其內在

的神經生理基礎以及學習經驗之間的雙向關係來探討。

三、內容

(一)形狀分類

(1)要求熟練的中文使用者,根據形狀來將我們所提供的漢字予以分類。

(2)接著,以不同年齡、具有不同學習經驗的受試者來進行分類的實驗,以檢驗學習經驗對於組成結構的分類方式之影響。

(3)小結:

熟悉漢字的日本大學生與熟練的中文使用者一樣,都以方塊字的字形結構來做字形的分類。

美國大學生、台灣不識字的成人、以及幼稚園小朋友則是以字的相同筆劃或部件來分類。

雖然在發展上有從注意局部細節轉移到整體結構的趨勢,但對於組成結構的辨識能力卻必須仰賴習字經驗方能達成,無法單由成長而獲得

(二)視覺搜尋

在視覺搜尋作業中,受試者並沒有被要求從事形狀比較或分類的作業。受試者被要求在均質的畫面中尋找與眾不同的字或者是一個事先指定的字。

而這樣的結果與先前明確要求受試者直接根據字形的相似性來分類的結果相同。熟練的讀者仍是以字的結構作為分類的依據。然而在視覺搜尋作業中,我們發現結構和部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部首與結構有關,但聲旁則是獨立於方塊字的結構

基於這些研究發現,我們與中研院資訊所研究者合作,探討人類的表現是否能應用在人工辨識系統。而這些研究結果揭露了關於中文方塊字的一個長久被忽略的重要面向:字的結構。

(三)重覆視盲作業(repetition blindness, RB)

(1)以此方法來獲得其他關於部件與整字處理的支持證據(Yeh & Li, 2004)。重複視盲指的是在快速視覺序列呈現中,無法察覺到重複出現的項目中的第二個項目

(2)小結:這些結果意味著:對於熟練的中文讀者而言,部件是他們首先會處理的基本單位,而非一般所認為的以整字做為單位來處理。

四、結論

中文的處理在某方面與英文相似(例如次字彙的處理以及對於位置敏感的部件編碼),而在另一方面顯示出其獨特性,包括中文字所具有的不同字形結構、結構與部首的密切關係、以及對於部件位置和部件功能的不同表徵等。

五、後續發展

建立關於辨識漢字的完整理論,其中將透過知覺及辨認漢字時,其內在的神經生理基礎以及學習經驗之間的雙向關係來探討。

為了達到此目標,將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定位腦中與中文處理相關的神經機制。關於中文知覺及辨識的模型也將藉由是否能成功地作為機器視覺辨識的架構來檢驗。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