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殺:合理還是反常行為?

  自殺行為的成因並非單一因素,然而根據眾多研究指出,大多數的自殺個案皆有可被診斷的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患者較容易出現自殺行為。通常自殺行為會伴隨先天遺傳、自身特殊性格、後天環境因素與精神疾病,經過外在事件的刺激後來產生。也就是說一個人遇到事件發生,如果沒有憂鬱症、衝動性性格或酒癮藥癮,那此人自殺的機率會非常非常低;相對地,就算有一個人精神疾病或生性衝動,沒有其他因素的配合,也很難構成自殺行為。

  情感性精神疾病中,除了大眾熟知的憂鬱症外,焦慮性疾患也常是造成自殺的因素之一,其中以恐慌症與自殺的相關性最高。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焦慮是我們生活中時常存在的感受,甚至我們都習以為常了。它是指「由於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進而引發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感受」壓力可以是我們生活行動的驅動力,但外界環境給予的壓力與我們自身抗壓能力無法形成一定平衡的時候,就會有焦慮的感覺。當我們長期處在焦慮的情形下時,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與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

  然而無論是因為什麼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自殺行為,想要自殺的人之想法與感覺往往都是相同的。他們會有很難過、悲傷、孤獨、無助、絕望、自我厭惡等的負面感覺,也常會有「我希望能死掉、我什麼事都做不好、沒有人會在乎我、我是個負擔、其他人沒有我會過得更好」的想法。其中有多數會伴隨著特殊行為與性格上的改變,例如:濫用藥物或酒精、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更冷漠或更外向、無法專心、睡太多或失眠、原有興趣喪失、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後突然情況好轉

而這段期間他們可能會產生以下的情緒或認知:

(一)矛盾心態

死亡對自殺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形無形的困難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決和滿足。但死亡畢竟是可怕的,自殺者一面想解脫,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二)偏差認知

企圖自殺者的知覺常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表現為「絕對化」或「概括化」或兩者交替。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註定失敗」、「周圍的人肯定不喜歡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常常使人過分偏注某項困難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決方法。比如「我考試作弊,我爸爸一定不會饒恕我,永遠不再愛我」、「我有缺陷,別人都瞧不起我」,從而自暴自棄,自責自怨,自傷自毀。

(三)衝動行為

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衝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採取行動。他們對自己面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思考變得極其狹隘。

(四)關係失調

自殺者在心理狀態失衡的情況下,或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訪徑無助,最后變得越來越孤獨,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五)死亡概念模糊

企圖自殺者或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模糊,部分甚至認為死是可逆的,暫時的。因此對自殺的後果沒有充分估計。

而有自殺傾向的人們,會釋放大量的信號與求助信息,例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談論與想像死亡情節、突然安排周遭的事物、展現自殺企圖。不健康的精神狀態是產生自殺行為的必要條件,面對這些人,我們必須更細心、更有耐心地關懷他們,並從旁給予協助。尤其是當周遭的人已經出現自殺企圖時,千萬不能認為他的行為 (割腕或服用過量藥物等等) 只是想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而忽略這些自殺警訊。任何一次自殺企圖與行為,都是自殺傾向者向外界求助的信號。當接收到信號時,我們都應該加以重視,並及時給予協助與必要的治療。在無法挽回的情況發生以前,防止自殺傾向的人走上絕路。

延伸: 藍鯨遊戲的介紹

防止自殺專線

  1. 各縣市生命線 1995 (要救救我)
  2. 各縣市張老師 1980 (依舊幫你)
  3.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0800-788-995 (請幫幫、救救我)
  4. 緊急醫療救護專線 119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