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發展心理學


a. 概念

青年大抵指的是12歲到30歲左右,而廣義的範圍則是介於童年期與成年期之間。由於人類的實際年齡和心智年齡又不全然相輔,生理上成熟的成年人也可能在心智層面尚未成熟,故青年也有不同的文化定義。這個時期有著其獨特的特點,比如生理發展、社會化歷程、價值觀形成、情緒和意志表現、人格形成、戀愛婚姻的過程、興趣愛好的特徵、職業心理。

b. 心理問題

造成中青年知識分子心理問題增多,自我認可度降低,職業枯竭的人數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人際衝突、工作強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為常見原因。

(一)完美主義者:對凡事都要求完美,不允許任何瑕疵,給自己訂了過大的目標而 往往很拼命的用工作來達成,有的時候因爲目標過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僅不能帶來愉快,反而經常爲工作而煩躁,感到難過挫折。此種人格常會引發自憐型人格、抑鬱性人格。

(二)競爭激烈:壓力越來越大導致人們不敢有一絲鬆懈,複雜的人際關係也常常讓人難以應付。最後導致人們對彼此互相冷漠,降低了彼此的信任感。

c. 對策

(一)認清自己:懂得適時紓解壓力,調整心裡的狀態,當你覺得遭遇困難或是挫折時便是你審視自己的時候了。認清自己的能力到底到哪,不做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並隨時調整自己重新確立所要實現的目標。

(二)正視壓力: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壓力之下所做出的反應並不是個人能力差的表現,而是人人都可能會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現象。應該了解適度的壓力反而是進步的原動力,但是壓力過度,也會產生消極影響,甚至使人難以承受。

(1)Charles Richard Snyder研究希望感(hope)和寬恕(forgiveness)如何在各面影響人一生發展,如:健康、工作、教育和自我認知。Snyder假設建構一個具有希望感的想法由三個因素所構成:

  • 目標(Goals) –透過目標導向的方式接近生活。

  • 策略和方法(Pathways) –找到不同的方式去達到目標。

  • 動機或意志力(Agency)–相信自已能夠策動改變和達到這些目標。

換一種說法,希望感就是一種能夠想出策略以達到所求目標的感知能力,和透過有動機的思考刺激自己透過有動機的思考去運用策略。

Snyder主張當一個體能夠理解這三個因素,並發展自主的發展出自己的信念,就是一個有希望感的人,能夠立定明確的目標,想像多種達到目標的可行策略,並能夠持之以恆即便是途徑上有所阻礙。

Snyder提出一個希望感量表,認為一個人實現目標的決心就是他們所得的希望感量度。Snyder將量表區分為成年人和兒童。

由Snyder設計的成年人量表,包含12個問題,4題測量策略和方法(Pathways)思考,4題測量動機或意志力(Agency)思考,最後4題則是filler。而有測量效果的8題則以1~8八級量度。(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57–27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希望感理論和上述的量表對於學校心理學(School Psychology)也有著正面的影響。

增強學生的希望感:在研究中顯示,所有的學生在參與過school hope programs (Lopez, Bouwkampet al., 2000)後,他們的希望感都有所上升。因此,我們建議針對性(targeted)與普遍性(universal)的希望提升方式一起應用。團體式(group-based)的方法用在那些具有相當希望感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希望感較低的學生,則必須以特別的手段提升他們的希望感。
當學校心理學家一對一時,使用多樣的標準評測方法,致力於挖掘學生的興趣與才能;當一對多時,則給予學生施測Children’s Hope Scale,綜合下來,則可以得到三個方向:

  • 幫助學生設定目標(Goals)

  • 幫助學生發展策略性的思考(Pathways thinking)

  • 幫助學生增強動機或意志力(Agency)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