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路影音

(一) TED

  • 羅森漢恩實驗 (Rosenhan Experiment)

    • 設計者:大衛・羅森漢恩 (David Rosenhan)
    • Paper:《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 實驗介紹:主持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大衛・羅森漢恩 (David Rosenhan) 於 1972 年進行了著名的假病人實驗 (Rosenhan Experiment)。該實驗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包括羅森漢恩醫生在內的八位「正常人」,藉由謊稱自己出現幻聽症狀,潛入隨機選出的十二間精神治療中心。進入治療中心後,八位假病人又以幻聽症狀消失為由,聲稱自己已痊癒。然而,即使大多數的治療中心看護人員都承認假病人的行為「友善、無害」,八位假病人平均仍花了 19 天才成功出院。此實驗引來許多精神治療中心的不滿,某間知名治療中心於是表示,該種錯誤不可能在自家醫院發生。羅森漢恩則承諾在一為期三個月的實驗期間,將派出一位或多位假病人潛入該院,此即為羅森漢恩實驗的第二部分。三個月後,該治療中心指認 193 位病人中有 41 位為假病人,另外還有 42 位被列入懷疑範圍,羅森漢恩卻回應此期間內並未派出任何一位假病人。
  • 精神病測試的另類解答 by Jon Ronson

  演講者主要在敘述他的研究:從「生物性」上去探討變態殺人犯的大腦。他觀察到每一個變態殺人犯的眼眶皮質和顳葉內部都有受損,而他們的不同在於每一個人各有其他不同的腦部傷害。他提了關於暴力基因 (像是 MAO-A 基因) 的觀點,且此基因是由性聯遺傳,女性的 X 基因有可能被其中一方稀釋(因此可以解釋為何喜歡挑釁攻擊的人通常都是男性)。還有,因為遺傳原因,擁有此基因者在母親子宮時可能過多地浸入血清素中,而導致對其反應不敏感,使血清素本身的冷靜和放鬆功能降低甚者失去效用。而現在的問題是,暴力基因很容易聚集在一起 (擁有此基因的女孩傾向尋找強壯且可以保護她的男孩子) 並顯現在社會中。因此該暴力基因可能在好幾代裡頭並無被顯現,卻在子孫代裡頭出現一個「變態殺人狂」。

  演講者以他的經歷將聽眾帶入一個不同的思考模式裡:精神病患的定義究竟是否正確?當人們已經先入為主的認為某人為精神病,其正常行為都將被定義成「精神異常的行為」。談論排球、新聞等普通話題被視為不正常;害怕與其他殺人犯相處被視為高傲、浮誇、自我意識過剩;懺悔被認為「狡獪地、有計劃地」欺騙他人相信此人是有悔意的。演講者想讓聽眾探討「精神病測試表」真得有實用價值嗎?換個語法或理解方式,其實每個人都有「精神病」。演講者藉由他和Tony (一個為了逃避牢獄偽裝成精神病患的犯人) 的故事,讓聽眾去咀嚼此問題:人們是否都不願意處理灰色地帶的事物?(Tony 到底是否為精神病患) 只要該議題接觸人性、碰上不確定的答案,人們是否就會傾向於逃避甚至於充耳不聞?

  講者先從現下疾病 (如愛滋、中風、白血病) 下手,讓聽眾熟悉其致死率的變化。而後談到自殺的嚴重狀況,接著引到精神疾病所導致自殺這件事,並詢問聽眾為何精神疾病在自殺中佔的機率如此高?他希望聽眾對於「精神疾病」有另一種認知:從原本大家所認為的精神障礙行為障礙腦部障礙,理解精神疾病其實是一種腦部損傷的疾病。他表示大腦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許多,具有許多連結和其特殊的處理程序,而至今我們目前的大腦尚無法「理解」自己的運作模式。而後,他舉了精神分裂症作為例子,藉由圖片的觀察可以發現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腦部皮質喪失、灰質喪失將導致他們產生異常行為症狀如幻覺和妄想。最後他希望現在的研究方法能偏向預防 (先查覺大腦即將的變化),而非當患者出現了異常行為時才去處理。雖然現今的科技還無法有效預測,但他說不要低估未來的可能性,所有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二) YouTube短片

十分鐘內,快速、簡略認識各種精神病症狀和成因。

  • 兩分鐘認識憂鬱症 by 關鍵評論網

    兩分鐘簡介憂鬱症的統計數據、憂鬱症與自殺的關聯、以及陪伴憂鬱症患者的方法。
  • 憂鬱症Depression Life by DeluCat & 莫逸配音工作室

    創作者Delucat本身為憂鬱症病友,以漫畫的方式描繪憂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短短五分鐘讓更多人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聲。
  • 思覺失調症:原因篇 by 台灣精神醫學會

    三分鐘了解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的原因以及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 認識思覺失調 by 香港心理衛生會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以患者德仔的生活記錄,穿插彭培輝醫師的專業講解,真實了解思覺失調之成因及症狀。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