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類音字學習
【Difficulty in learning similar-sounding words:a developmental stage or a general property of learning?】
學習類音字的困境:是正值發展階段或是普遍的學習特性?
這篇論文主要想探討嬰兒學習母語跟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在學習機制上的差異。主要透過比較聽起來很相似的單字學習上的困難的差別來研究,看這樣子的學習困難是只存在兒童發展階段還是一個普遍的學習特性。
首先,我們知道當幼兒能分辨出兩個聽起來很相似的字時,他可能依舊分不出來兩者間的意思差異,但我們不知道在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是否也存在一樣的狀況。 會造成發音相似單字的學習困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記憶上的限制(無法一次記太多)
- 當一起學習數個單字時,不確定該語言的發音類別(這裡的發音類別就像是說日文跟英文的發音類別差異很大那種感覺)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季姬擊雞記》。
類音字的學習困難,例:季姬擊雞記(趙元任,時間不明)
人類的一生都能夠學習語言,但以往實證上研究成人與嬰兒學習語言上的機制差異的文章少之又少,相反的,許多人直接假設兩者是透過非常不同的學習機制去學習語言。然而,近期漸漸有些研究指出,其實兩者學習語言的機制有不少相似之處。
在此,我們透過研究把發音細節在大腦裡面編碼的能力,來看成人與嬰兒學習語言的差異,因為學習單字除了要記得他的意思之外,還要把那個字的聲音分成幾個小細節記起來,當要分辨兩個發音相近的字時,發音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學習者一定要有意識的辨識出那兩個字發音上的微小差別。但這樣就夠了嗎?在這份研究中我們調查兩組不同母語的人,分別為中國人與韓國人,有意識的辨別字的能力,看看嬰兒學習階段,不同母語對語言學習影響的差異。
曾經有個假說是說(limited resources hypothesis),嬰兒認知能力不足,所以當他專注在單字的聲音辨認時,沒有多的注意力跟精力讓他去理解單字的意思。但是後來我們發現,當有許多相似讀音的字出現時,成人對該字的理解能力跟辨識的速度也下降,而且當一個讀音近似母語的無意義詞彙出現時,當讀音相似度越高,成人就越難發覺,種種皆指出成人與幼童在詞彙辨認的機制似乎很相近。
因此,嬰兒與成人都在學習與母語讀音相似的詞彙都有困難,然而這個小結論並不能告訴我們,成人在學習一個較不熟悉的語言時,是否也會因為單字讀音相近而產生學習上的困難。 主要關心的問題有兩個:
- 辨別與學習單字的機制的關聯是只處於發展階段的現象還是被已經學習到的資訊影響?
- 發音相似如何影響辨識與學習一個第二語言的單字?
如果有特定母音背景的成人在學習外語時跟幼兒一樣對讀音相似字有學習上的困難,即使他們能有意識的分辨,那麼就能為一個相似的語言學習機制從幼童到成人提供證據。
【研究方法】
先找了九十個大學生,其中半數的母語是韓文,另外半數的母語是中文,先記錄他們的語言能力,包括英文程度,接著測驗他們辨別與學習單字的能力。結果發現母語是韓文的人跟母語是中文的人擅長辨別的音不一樣,後面還有一連串其他實驗,最後結果指出,有些辨別第二語言單字的困難是源於上下文中的其他音近字,就如同嬰兒在學習母語時一樣,且不同母語也會因為發音種類不同,而影響辨別其他語系單字的能力,還有要記憶並學習單字的困難程度不一定比分辨兩個音近單字高。
【研究結果】
成人與幼童一樣,雖然能有意識的分辨兩個單字讀音上的差異,但會有學習上的困難,代表分辨單字讀音是學習相近單字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這也指出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學習機制存在幼童學習母語與成人學習第二語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