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籍

《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知覺與錯覺》

作者:張明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本書形象地介紹各種感知覺現象,並輔以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三維和平面圖形,深入淺出地講述感知覺的形成及特徵,以及人們在知覺過程中某些歪曲的現象。


當我們說起「感覺」和「知覺」,心裡總是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混亂,好像明白兩者是甚麼意思,可是真的要講出兩者的定義和差異,卻又不知該如何說起。本書分成六個主要單元,作者用簡單的文字,配以圖片和小實驗,生動地介紹感覺、知覺和錯覺的原理及特性,以及一些不可思議的感知覺現象,帶領我們一步一步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

從定義上來看,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之個別屬性的反映。簡單來說,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五感來獲得外界的信息,當中80%來自視覺。這些來自外界或身體內部的各種刺激,分別作用於特定的感覺器官,並把信息傳遞到大腦形成各種感覺。例如:聲音到達眼睛不會引起聽覺,或光線到達耳朵同樣不會引起視覺。因此,作用於眼睛的光線或耳朵的聲音稱為適宜刺激。但是有些情況例外,如籃球猛烈地撞擊在眼睛或額頭時,眼前會出現光線,這種不適當的刺激會引起感覺器官或大腦回路上出現其感覺器官特有的感覺。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份受器傳遞到大腦。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融合了我們過去的知識和經驗。 試想像一下,透過照相機的鏡頭觀察依山傍水的小鎮,視覺對這個景象的接受過程。首先察覺到物體的存在,這些感覺會為知覺這個小鎮提供必要的細節。根據以上的過程,知覺是我們感覺到的事物之解釋和再認知。

眼睛是人們處於一個陌生環境中的安全感使者,它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然而,除了視覺,聽覺也能用來確定方位,這叫做方位知覺。人耳之所以能夠分辨聲源的方向,是因為兩隻耳朵在頭部左、右兩側中間相隔了27.5公分。因此,同一聲源傳送到兩耳的距離不同,繼而產生了兩耳刺激的時間差、強度差和相位差,這是人耳用來進行聲音定向的關鍵點。

作者在書的最後單元指出,知覺會受個體或社會因素制約,又會因人們的期待和情境而影響我們對當前事物的知覺。我們知覺某個外界物體,除了要依據其物體特性外,還要替它命名並了解其用處,甚至要了解附加在此物體中的價值或好壞等感情因素。1947年,布魯納團隊做了一項研究顥示,在貧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比起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知覺到硬幣的大小比實際中要大。事實上,我們的知覺很大程度上受到期待或要求等社會因素影響,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性知覺」。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