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迫症

(一) 定義與症狀

強迫症又稱為「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在精神分類上是屬於焦慮症,一旦干擾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動,不但會影響其平常的行為,同時造成患者的心理壓力,像是自卑、緊張和焦慮等情緒都會隨之而來,影響其正常生活和學習。以WHO的國際疾病分類10版(ICD-10)的標準,強迫症的基本特徵為反覆地出現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大部分的成人患者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有些成人患者與多數的的兒童患者並不清楚他們的行為是不尋常的。

  • 強迫思考 (obsessive)
    持續且重複的想法、衝動或影像的出現,像是強迫性的回憶、聯想等,讓患者覺得這是侵入性且不恰當的想法而產生顯著焦慮和害怕。患者腦中會持續出現違反自我本意的意念,這些皆不是患者自願產生的想法,例如:反覆的懷疑、怕被汙染或漫無目的的思考等,患者知道這些想法、衝動或影像是源自自身 (非源於外在)。雖然內心明知道這樣的想法不合常理,卻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想。這些想法、衝動或影像,不單純是對現實生活的過度憂慮,患者常忽略或壓抑這些想法、衝動或影像,或嘗試以其他想法或行動來緩和這些想法。強迫思考與抑鬱有密切的關係,患有復發性抑鬱障礙的人在抑鬱發作時也可能有強迫思考。抑鬱症狀的減輕加重一般都會伴有強迫症狀嚴重程度的變化。

  •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最明顯的為重複性行為,患者會不斷重複看似好像有目的的行為,但其實這些行為是不合常理且多餘的。最常見的強迫行為,例如:反覆洗手、不斷跑去檢查們是否有上鎖、瓦斯有無關好等…。患者知這些行為是無意義的或無效的,且反覆企圖加以抵抗,卻無法自我控制不去做,且一旦不去做又會焦慮不安,最終造成自己生活上極大的困擾。或者是產生一些心智活動如記數、重複默念字句,這些心智活動的目的是預防或減輕苦惱,或預防某些恐怖的情境;然而這些想法要不是不切實際,不然就是誇張過頭了。

(二) 成因

傳統認為強迫症與生活經驗和人格養成有關,但是近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與生物體質因素有關。強迫症的成因主要是體質因素,強迫症患者腦中幾個部位產生化學的不平衡,使其原本正常的功能異常,不斷地檢查某些神經迴路傳來的訊息,而造成訊息的過度仔細過濾,導致訊息塞車無法通行。所以很多強迫症患者,會不斷地重複檢查,無法快速完成工作,於是產生強迫症狀。強迫症的因素結構包含:

  • 對稱性
    對稱性的強迫思考,患者會產生不斷重複、排序整齊、數數的強迫行為。
  • 禁忌
    部分個案患產生有關攻擊、性、宗教和身體的相關強迫思考,以及因上述強迫思考所產生不斷檢視的強迫行為。

  • 清潔
    對於自我意識的骯髒所產生的強迫行為,這在許多典型和常見的強迫症患者身上可看到。

  • 儲藏
    患者會產生儲藏的的強迫思考和行為,無法判斷物件的價值,所以無法丟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有時甚至會儲藏一些非必要的物品。

(三) 治療方法

強迫症的治療通常運用多樣的治療模式,包括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教育和適當的支持。

  • 藥物治療

    最有效的藥包括抗憂鬱劑,這些藥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產生變化,而降低強迫症狀。然而,單一藥物很難使所有症狀去除,必須併用其他治療方式使病人的症狀得到更好的控制。

  • 認知行為治療

    其最主要的方法為:讓患者處於那些害怕、焦慮的情境當中,然後鼓勵病人對抗那些因害怕或緊張所導致的強迫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暴露和不反應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練習,讓個患者學習到「即使不做那些儀式行為,也不會有壞事發生」。

  • 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的重要輔佐工具,其中以「多家庭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較有效。此即由多個家庭及個案參與,在一定的時間內所組成,以瞭解強迫症的團體。它提供了家屬與個案多相處的機會,且對強迫症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分享相似的經驗,並可討論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家庭治療藉著溝通的改善及建立彼此的瞭解,可以有效的減少強迫症狀。

(四) 參考資料

  1. 陳以青 臨床心理師。新竹市國中小學生諮商中心電子報 第九期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4). DSM-5 jin shen ji bing zhen duan zhun ze shou ce.
  3. Michael HB, Angeli LW, Maria CR, Christopher P, James FL:Meta-Analysis of the Symptom Structur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 2008; 165:1532–1542.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