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
(一)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這個概念最早由班杜拉 (Bandura, 1977) 所提出,其指的是一個人對於利用自身技能完成某項指定的任務的能力的評估。
自我效能 vs 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這兩者都是對於自信心的一種衡量,但自我效能更注重在「成就」的評估。例如「你覺得你心理學好嗎?」可以問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信心,而「你覺得你普心期末考有多少把握拿到90分?」則是在測試他的自我效能。 Zimmerman (2000) 統整的多個實驗指出,對於學習成效的預測,自我效能比起自信心來說,是更顯著的指標。
(二)自我效能的資訊來源
一個人的自我效能,主要來自以下四大來源:
自身經驗
學習者會從過去自身經歷過類似任務的成敗經驗,來評估自己在該方面的能力。
如: 「我期中考都拿100了,期末考大概也可以拿高分吧!」
替代性(vicarious)經驗
學習者透過觀察他人的經驗,以及自己評估自己與該人的能力差距,來推測自己在給定任務上的表現。
如: 「就連班上的天才勝文都只考了60分,我看我大概是沒救了。」
言語勸說
他人言語上的鼓勵、勸說,或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影響自己對自己能力的評估。
如: 「相信我,根據我的經驗,你一定沒問題的啦!」
情緒/生理因素
一些情緒/生理上的反應(壓力、焦慮、疲勞等),通常會降低自我效能。
如:因為考試帶來的緊張、壓力,會讓人沒辦法發揮平常的水準。
(三)自我效能對學習的影響
自我效能較高的人,通常會具有較高的學習動力。
實驗顯示,自我效能較高的學習者,傾向於選擇更難的任務,以及具有更高的持久度。也就是說,他們願意花更多的心思與時間在學習該項任務上。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檢視、自我約束上也更積極、更有效率。
最重要的,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呈現正相關,且比起其他的影響指標(如壓力、主觀的自信心等)來得更顯著。
(四)如何增進自我效能?
綜合上述,我們整理出以下幾點可以增進自我效能,讓自己學習成效更佳:
增加成功的自身經驗
透過適度的選擇任務,以及調整任務難度,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一定的成功經驗。不過也不能過度放水,重點要讓學習者感受到自己的實質能力在成長。
如:為了讓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從參加測驗中獲取自信,現今許多的語言能力測驗都有分級數,給測驗者作選擇。
增加替代性經驗
讓學習者觀察成功者的經驗,可以有效增加自我效能。實驗顯示,觀察成功者的經驗,比起單純的教學,更能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效能。
如:許多演講場合邀請知名的成功人士來分享成功經驗就是希望與會者透過演講者分享的經驗中學習成功的方法。
口頭鼓勵
給予正向的鼓勵,通常可以讓對方增加自信,以及減低壓力。
如:在基測、學測前,各個學校都會將所有學生集合,由老師精神喊話給予學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