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理反應
想想看,當一位大學畢業生小明,在找面試工作的時候,他進到了會議室,前面有三位考官,這時小明心跳突然加速,呼吸突然急促起來,但是他更能專注,他的思緒也更為清楚。再想想看另外一種狀況,工作時程緊湊的小光,每天都要面對來自上司巨大的壓力,過了一個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狀況,有時排泄會不順暢,晚上常常失眠。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壓力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很常發生的,有時是正向、有時是負向。在接下來的小節當中我們會進一步說明,壓力對人造成的各式生理反應,以及其階段性的影響。
1.短期影響
當我們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時,我們的身體會為了應付這樣的環境而有所反應。這些反應一開始是從自主神經系統來的,其中身體會有些明顯的徵兆,比方說心跳加速等。其後我們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內分泌系統、肌肉等也會受到刺激,產生能量使我們能夠更有效的處理麻煩的環境。以上的一系列反應,我們稱之為the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戰或逃)。這對人類是重要的,因為他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壓力(以及背後的危機)時能夠發揮比平常生活還要大的力量去逃脫或是面對之。
近代科學家發現,當以前在做實驗時,實驗者與實驗對象都是男性。Shelly Taylor認為,傳統的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是建構在男性的反應,因此提出了Tend and befriend(照料和結盟)模型來解釋女性對壓力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有壓力威脅到女性的子女時,女性也會對這樣的壓力作出生理反應。Taylor認為,由於大腦和荷爾蒙天生的不同,當子女面臨威脅時,女性為了保護其子嗣,會產生出不同於fight and flight response的行為。一項研究指出,當面臨壓力時,男性和女性的焦慮程度是相同的,但是荷爾蒙的分泌卻不一樣。男性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男性表現出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會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促使女性尋求情感上的附屬。
2.長期影響
在20世紀中期,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卻是具有一致性的。雖然這些生理反應在短期都對人體有幫助,但若是讓身體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下會造成心臟疾病、嘯喘、頭痛等症狀。心理學家因而使用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一般適應症候群)來解釋這種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不同的情形,從身體接受到壓力開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alarm phase(警報反應期)、resistance phase(抗拒期)、exhaustion phase(耗竭期)。
(1) Alarm phase
Alarm phase是指我們在意識到壓力源的瞬間,對該壓力源產生的反應。這一階段,下丘腦會同時送出兩個不同的訊息:第一個訊息會到荷爾蒙系統,而荷爾蒙系統會發出類固醇激素到血管裡,短暫提升人的體力和力量;同時內啡肽也會被釋放出來,降低身體對於疼痛的知覺;第二個訊息會經過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腺體進而激發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在這個階段,人會有超乎平常的精力去面對或是逃避威脅,前述的the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即是發生於此,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會維持太久,接下來,就會進入到第二階段。
(2) Resistance phase
如果壓力持續存在,我們會到這一階段,基本上,上述的生理反應會持續存在,但是額外的,我們的免疫系統會被強化,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會增加,來抵抗感染。這裏提到的免疫系統的反應只會應用於原先的壓力,如果和階段一的壓力是不同的話,這一階段的反應將不會被觸發。我們可以看出來,不論是alarm phase亦或是resistance phase都會使身體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一旦釋放了就無法逆回。也就是說,當額外的壓力產生時,身體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消耗。這時我們會發現,身體不論是在認知上或是情緒上都已經無法有效地去處理額外的壓力了。如此一來,我們會進入到最終階段。
(3)Exhaustion phase
如果壓力還未解除,則會從resistance phase進入到這一階段,此時身體已經承受不住大量能量的消耗,許多疾病將會伴隨此階段而來。舉個例子,壓力會在短期內造成消化不良,而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將會進入到exhaustion phase,通常患者會有潰瘍、或是肥胖等疾病。
我們可以透過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看出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不單單只有alarm phase的the flight and fight response,如果人一直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更是會達到身體耗竭的狀態。
3.壓力與健康
我們都知道,當愛人過世或是一段親密的關係結束後,人會有一段低落的情緒,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除了失落外,我們的身體還會發生immunosuppression(免疫抑制)導致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防禦力,以至於我們更容易生病。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研究Psychoneuroimmunology(心理神經免疫學),這門科學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到心理學和免疫系統兩者如何互相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被外在環境影響。舉例來說,當壓力發生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之後也會發出訊息來告訴大腦如何控制皮質醇在身體的濃度。另一個重要的蛋白質是Cytokines(細胞激素),他往返於大腦與免疫系統,通知中樞神經系統去改變人類的行為,如發出疲勞感、發燒、退縮的社交行為等。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心理上的壓力會造成細胞老化,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衡量細胞年齡最主要的方式是測量細胞內Telomere(端粒)的長度。Telomere是在染色體末端一段重複的序列來保護DNA,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telomere會隨著細胞的生命愈來愈短。有癌症或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他們的往往有較短的的telomere,並且較短的telomere與過早死有很大的關係。研究顯示,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人普遍有比較短的telomere,悲觀的人亦如此。發現悲觀的人有較短的telomere是心理學上重大的發現,因為它告訴了我們,我們的認知會影響壓力對我們生理的影響。下一節中,我們將會從這個角度切入,告訴讀者,每個人對於壓力的反應程度以及造成的影響,會因為他的認知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