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

本節主編:張宜鈁

本節作者:樊申威、卞毓中、黃冠穎、蔣翼安

  在本土研究這一部分,我們試圖補充教科書方面的不足。一提到智力,大家都普遍只會想到智商(IQ),所以在此補充了多重智力和情緒智力兩大分項。在情緒智力方面,我們又借由年齡來區分成五個階段,分為小學生、國中生、大學生、工作者和親子關係,分別探討不同年齡層的情緒智力和其相關影響。最後回到智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和學習障礙,並討論影響智商的因素,希望這些補充能夠使讀者對於智力能有更廣的了解。

一、多重智力

  • 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

  此研究是以Sternberg三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再使用「心理計量學及認知取向的智力理論所形成的一套統整性智力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智力有三個層面的差異,包括了內在,中介,外在三層,而每層又有不同成分的智力,所以智力的分布是有階層關係的。研究中探討了這種統整性的智力理論,並利用這種多重智力的理論來產出新的,有變化的智力測驗。還有從認知過程的角度探討研究智力的本質,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1]

  這是一篇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但是對於Sternberg三元智力是有非常深入的探討的,本研究認為智力的本質在於「內在能力與學習潛能」、「面對外在環境的解決能力」和「中介的經驗能力」。認為多重智力的理論除了強調智力本質多重化外,更注重認知過程的關係。另外,多重智力理論也注重社會生活環境對智力的影響,顯示出其對於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的智力是可以透過文化衝擊而造成改變的,主張「智力是動態化的,是可以改變的。」

  此研究也發現了領悟力的差異,會顯現在積極的價值取向,解決問題的智慧、工作態度及興趣的廣泛程度,並且證明領悟力與創造行為關係密切,具有高領悟力的人會對於之前習得的知識與現在面對的情況加以連結,所以會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並且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比較高,實際上的應變能力也較好。

  最終,也得到了幾個結論,第一,探討智力本質可以從認知反應時間和認知的成分(領悟程度、創造經歷等)來探討,第二,智力的發展是複雜的認知歷程,因此可以從對事物的認知這方面來探討智力的本質。

二、情緒智力

  情緒智商(Emotional Quotient,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即代表個人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的指數。哈佛大學的高曼教授(Daniel Goleman)發現了EQ對個人在職場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一份針對全美前500大企業員工所做的一份調查顯示,一個人工作上成功的指數比例為IQ:EQ=1:2,也就是說EQ對工作表現的影響較大。以下,將介紹數份關於情緒智力的研究,依照不同年齡層區分,觀察年齡變化、社經背景與情緒智力之間的關係。

1. 國小學童

  •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的量表,進而探討兒童的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間的關連性。本研究中的情緒智力量表在控制掉性別、學業成績、家庭經濟、父母關心、自身長相五樣背景變項後,結果顯示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和幸福感達到正相關。文中指出,情緒智力較高的人,自我接受和自我滿足較高,較能感受到自我心靈快樂和豐富的生命。

  在情緒智力分量表中,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關係管理對於幸福感解釋力最高,此項結果符合Argyle(1987)的研究指出社會關係是幸福感的最重要來源﹔Noll(1996)研究兒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結果也顯示出社交能力越高之孩童其幸福感亦愈高。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五樣扣掉的背景變項裡面,情緒智力和學業成績之相關最高,這點值得老師與父母們多加注意,去的觀念大多認為兒童的智力分數(IQ)是決定學業成績唯一關鍵,其實不然,我們必須認知到情緒智力對於學業成績也有顯著的預測功能。[3]

  • 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情緒智力之效果以及學童在靜坐過程的身心變化和對靜坐的主觀意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三十人,控制組二十八人。實驗組參加為期六個月的靜坐活動,控制組則否。評量工具包括「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及研究者自編之「靜坐自我檢核表」、「靜坐意見調查問卷」。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統計顯著水準α=.05,主要研究發現:

  1. 實驗組學生在「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測驗之開放性、精密力、標題〈圖畫命名〉和總分優於控制組。
  2. 實驗組學生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之冒險性、挑戰性和總分優於控制組。
  3. 實驗組學童在「兒童情緒智力量表」測驗之後設情緒、自我情緒覺察表達和總分優於控制組。
  4. 實驗組男、女學童在「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及「兒童情緒智力量表」之分測驗及總分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5. 隨著靜坐時日的累增,學童正向的身心感受日漸增加,負向身心感受日漸減少。有100﹪學童認為靜坐有助於放鬆身體及穩定情緒且靜坐時呼吸自然順暢達;99.7﹪的學童認為靜坐能專注;93.3﹪有沉靜舒服的感受。
  6. 學童認為靜坐的好處有86.7﹪記憶力變好、變專心;有83.3﹪成績進步、頭腦變聰明、精神充沛、快樂、容易入睡;有73.3﹪情緒平穩;70.0﹪學習速度加快;66.7﹪脾氣變好;63.3﹪創造新遊戲;56.7﹪做事認真有恆心;43.3﹪寫字漂亮、人緣變好;40.0﹪品行變好。
  7. 靜坐對行為偏差學童、選擇性緘默症及過動之學童有改善的效果。[4]

2. 國中學生

  •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採相關法進行問卷調查,在情緒智力方面,分為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及情緒反省等五大構面。幽默風格則分為聯繫型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攻擊型幽默風格以及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

  本研究發現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情緒智力有正相關。擁有自我提升型幽默的人,傾向於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任何事及調節情緒,,即是以幽默的觀點來面對壓力或逆境。較能表現自我提升幽默風格的人,便代表擁有較完善情緒調節機制,能認知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再進一步的自我激勵,促使自己在情緒管理上有良好表現。

  因此文末研究者們建議師長應該教導學生以正面的方式表達幽默,讓學生了解幽默的表現有正向及負向兩種不同的形式,攻擊他人及不健康的自我貶抑均屬於不好的幽默風格,所以教育學生何謂正向幽默風格和如何表現是重要的;否則如果朝向攻擊性幽發展,例如:以攻擊他人、取笑他人等的負面方式,便容易衍生出現今校園中的言語霸凌問題。這類社會議題值得我們關注與探討,並從教育面著手進行改善。[5]

3. 高中學生

  • 人際關係、情緒智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地區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表現,比較在不同背景變項下臺北地區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差異情形,並探討臺北地區情緒智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情形,獲致結論如下:

  1. 臺北地區高職學生之情緒智力表現還可以,「情緒表達」比較好、「情緒調整」比較差。
  2. 臺北地區高職學生之情緒智力以男性、工業類科、公立高職學生之表現較好。
  3. 臺北地區高職學生之同儕人際關係表現還可以,「同儕互動」比較好、「友誼影響」比較差。
  4. 臺北地區高職學生之同儕人際關係以公立高職學生之表現比較好。
  5. 臺北地區高職學生之情緒智力表現與同儕人際關係具中度正相關。[2]

4.大學生

  • 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

  此研究採多方面不同變因來分析,從結果可看出,大學生普遍認為情緒智力以及創造力是可以增長的;而年齡在情緒智力和創造力的信念及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在性別方面,情緒智力和創造力的信念並無顯著差異,但男生自認創造力較女生高而女生自認情緒能力比男生高;在學院方面,像是「藝術、傳播」學院在創造力及情緒智力方面的能力都較「電、資」學院來的高,藝術等方面需要卓越的創作或創造力,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很正常,那為何電資學院就比其他學院來的低呢?

  作者提出的可能為電資學院強調注重在邏輯以及嚴謹的思考,而不同學院間的差別需要未來更多元化的測驗來驗證,從高年級對情緒了解及參與情緒相關課程上優於低年級來看,可推測高年級在即將出社會的年齡正在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創造力和情緒智力兩者沒有很大的相關性,但是大學生都深知這兩種能力的重要性。[6]

  這個論文比較偏向情緒智力和創造力的面向,並不只是純粹的智商,且是用大學生來進行心理實驗,對於各種不同科系、年齡、性別等來做為參考。在本篇研究中,可以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有興趣參與情緒智力和創造力的課程,並且有七成以上的學生的情緒智力在中等以上的程度。而在後面的研究中,也有比較具有爭議的看法,總體來說此份研究表示女性大學生對於情緒智力的概念上比男性大學生好,且整體情緒智力上,傳播藝術類的學系普遍比較高,理工組學系的得分則是較低,且資電、工學院和商學院的學生認為情緒智力是比較固定無法改變的能力。

  論文最後有給教育方面的建議,就研究者的觀察,鮮少有大學會實施有關於EQ教育作為一般教育的課程,因為現在情緒管理的教育正是需要的,而作者也希望能將情緒智商的教育成為正規的教育,且對於不同學院的學生下不同的方針,提供一系列的訓練方案,讓大學生出社會的EQ可以有比較好的應對。

  • 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與其情緒智力、人際關係之相關性,研究者分別從以下兩種分類法來研究。對於「不同適應功能」: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P)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MP)、「不同要求完美對象」: 自我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SOP) 、社會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SPP)、 要求他人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OOP),上述分項因素都和情緒了解、情緒管理、同儕關係、親密友誼呈現低度相關性。

  另外,在六種不同的傾向中,自我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SOP) 與人際關係(包含同儕關係、親密友誼)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社會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SPP) 與人際關係(包含同儕關係、親密友誼)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要求他人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AOOP) 未具有中介效果。自我要求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MSOP) 與同儕關係未具中介效果、與親密友誼具部分中介的效果。社會要求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MSPP) 未具有中介效果。要求他人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MSPP) 與同儕關係未具中介效果、與親密友誼具部分中介的效果。[7] 由於此部分有較多專有名詞,在此提供十項補充說明,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易理解。

補充

  1. Bannatyne(1974)將魏氏分測驗重新組合 分為語文概念形成能力(類同、詞彙、理 解)、空間能力(圖畫補充、圖形設計、物型 配置)、序列訊息處理能力(算術、記憶廣 度、符號替代)與習得之知識(常識、算術、 詞彙)四大類。
  2. ACID 組型是由算術(Arithmetic)、符號替代(Coding)、常識(Information)與記憶廣度(Digit Span)四項分測驗組合而成。
  3. SCAD 組型乃是由 WISC-III 的符號尋找(Symbol Search)、符號替代(Coding)、算術(Arithmetic)及記憶廣度(Digit Span)等四項分測驗組合而成。
  4. 「POI-SCAD 差異分數」 的計算方式為:知覺組織因素指數(POI)之 四個分測驗(圖畫補充、連環圖系、圖形設計 與物型配置)量表分數相加,得到一個 A 值; 再將組成「SCAD 組型」之四個分測驗(符號 尋找、符號替代、算術與記憶廣度)量表分數 相加,得到一個 B 值;最後將 A 值減去 B 值, 便得到「POI-SCAD 差異分數」。
  5. 橫式困難阻:指在基礎數學概念評量的分測驗-「橫式運算」的測驗得分低於該年級的切截點,但無認字困難者。
  6. 描述統計,又稱敘述統計,是統計學中,來描繪或總結觀察量的基本情況的統計總稱。其與推論統計相對應。
  7. 在統計學中,皮爾遜積矩相關係數(英語: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稱作 PPMCC或PCCs, 文章中常用r或Pearson's r表示)用於度量兩個變量X和Y之間的相關(線性相依),其值介於-1與1之間。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該係數廣泛用於度量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它是由卡爾•皮爾遜從弗朗西斯•高爾頓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相似卻又稍有不同的想法演變而來的。這個相關係數也稱作「皮爾森相關係數r」。
  8. 因果步驟法是通過因果圖表現出來,因果圖又稱特性要因圖、魚刺圖或石川圖,它是1953年在日本川琦製鐵公司,由質量管理專家石川馨最早使用的,是為了尋找產生某種質量問題的原因,發動大家談看法,做分析,將群眾的意見反映在一張圖上,就是因果圖。用此圖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便於集思廣益。因為這種圖反映的因果關係直觀、醒目、條例分明,用起來比較方便,效果好,所以得到了許多企業的重視。
  9. 係數乘法:就是一種矩陣的乘法。
  10. 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極之間起居間聯繫作用的環節。對立的兩極通過中介聯成一體。中介因對立面的鬥爭向兩極分化,導致統一體的破裂。

5. 工作者

  • 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 - 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

  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勞務工作者之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包含情緒耗竭、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因工作特性及情緒智力之差異而產生的干擾效果。作者以問卷方式調查來自台中地區三家百貨業之從業人員以進行本次的研究。

  研究結果得出,情緒智力對於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所產生的干擾效果中,情緒勞務負荷與情緒耗竭容易因為情緒運用能力(根據Mayer和Salovey 1990年的情緒智力理論結構,為情緒智力其中一環)高而愈高。此結果與情緒失調有關,因為當高情緒勞務工作者的情緒運用較佳時,通常需要壓抑個人的內在情緒,使他們能在極端的情緒下仍使行為受到控制,但是這會造成個人真實感受和組織要求情緒之間的衝突,而容易導致情緒失調與耗竭的產生。

  另外一點則是,當個人情緒察覺能力愈高時,情緒勞務(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面部及肢體表現,比方說服務業人員笑臉迎人)負荷愈高,則工作滿意愈低、工作績效愈低。因為當高情緒勞務工作者越能察覺自身情緒狀況時,一方面覺得自己提供了太多情緒勞務,因而對工作有較低的滿意度,另一方面也因較高的自覺能力,容易面臨組織情緒規則(「組織中的既定成員,在某一場合面對某一對象時,應該或不應該如何表達情緒」以及「組織成員在脫離工作場合與對象之後,應該選擇哪些管道來發洩情緒,而每一種管道發洩情緒的方式又是如何」)與個人真實情感間的衝突,而降低對工作滿意的感受。在執行工作任務時,不斷表現與提供情緒,當個人情緒察覺越強時越容易感覺到自己內在情緒狀態與負擔情緒勞務的程度,容易產生情緒失調現象並降低高情緒勞務工作者的績效表現。[8]

6. 親子關係

  • 父母情緒智力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情緒智力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結果得到,父母最重視的情緒智力層面表現為「情緒的反省、提升與實現」。此外,父母在情緒智力方面的具體作為以「我喜歡聆聽孩子在生活中的大小事,來增近親子關係。」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同時,父母在情緒上最不喜歡採用的是「當孩子惹我生氣時,我會直接打他/她。」的方式來制止小孩。

  其中,父母觀察幼兒社會行為的表現以「我的孩子會攻擊其他孩子。(如:咬、踢、打人)。」這種外在的攻擊行為頻率較高,但在關於內在情感表達方面則較為不明顯。現今家庭教育普遍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像是亞洲的打罵教育是否正確,小孩闖禍該如何是好,而小孩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大人的行為。另一個結果顯示父母以及小孩的情緒智力及行為能力都會受到不僅年齡、教育程度……等許多背景變數的影響,證明了情緒智力會因人而異,而父母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小孩,所以家庭教育極為重要。[9]

三、學業成績

  • 智力、創造力各成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智力、創造力與學業成績三者間的關係,並透過多元迴歸的方式,得到智力與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中的變異量(語序不太順,不知道真正的意思是?)(這部分是他寫的,所以我在這裡做點修改),再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智力測驗與創造力測驗中的幾個相關性。本研究中分別施測了智力測驗與創造力測驗,其中智力測驗包含語文、數字和圖形三個大題;創造力測驗則可得到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九個成份之分數。

  這份研究可以看出幾個結論。對於智力和學業成績,是比較直觀的成正比關係,但創造力卻與學業成績相關極低,所以整體來說智力也與創造力有較小的關聯性,抑或說是關係不明確。而這個研究對於有關課業成績的影響,依然是「智力」對於功課影響最為顯著,能夠有效的從數據中解釋這個現象。雖然智力對於課業上來說有著較大的助力,但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創造力,對於表現自己來說可能會顯得更有獨特性。[10]

  •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就批判思考能力而言,小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還未成熟,仍然有許多的提升空間,而這個能力也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有所成長。另一方面如果家庭的社經能力越好,那麼批判思考能力和課業成績也會較好,這顯示出有較多資源灌注下的孩子,會比別人起步得快些。

  在情緒智力管理中,國小的孩子表現良好,而在這階段的女生對於情緒管理又比男生更加純熟,就情緒智力而言女生表現較佳,而所處地區的文化不同也會造成情緒智力的差別,例如: 台北的孩子競爭壓力較大,對於情緒的管理方面可能會比較弱一些。最後社經地位才是造成小孩子情緒智力差異最大的地方,通常社經地位較高的孩子有比較多的關愛,或是有比較好的生活環境,讓小孩子較開朗的可能性較高,或著是家庭中有良好氣氛的小孩子,有著較良性的互動,那麼情緒的管控上也會較佳,情緒智力亦越高。而情緒智力也與課業表現有成正比的關係,如果能夠改善學生的情緒管控的話,也能連帶增加學業上的進步。[11]

  • 探索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測驗、一般智力測驗以及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修訂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測驗(STAT),並將此測驗對200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施測,同時蒐集這些學生的一般智力測驗成績與學期學業成就資料,並針對它們與本測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本研究雖涵蓋測驗編製歷程中的效度研究,但重點主要在於修訂後測驗的應用研究。研究結果顯示:STAT的分測驗分數(分析、實用、創造)、STAT總分、一般智力測驗分數與學業成績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三種智力分測驗中,分析部分與智力測驗成績以及學業成績的相關為最高;在排除智力中的對事物解釋力後(不懂),分析部分、實用部分、創造部分、STAT總分皆能有效解釋學業成績的變異量;在對分析部分、實用部分、創造部分、智商與學業成績進行因素分析後,僅抽離出一個特徵值大於1的因素;本研究進一步以學業成績為效標變項,智商、分析部分、實用部分與創造部分為預測變項,進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僅留下分析部分與實用部分。本研究發現在這些研究結果中,有些支持斯騰伯格的理論觀點,有些卻與其相左。[12]

  此篇論文也是在探討Sternberg智力測驗的論文,但此篇所做的智力測驗顯示,並不是所有的結果都與Sternberg智力測驗的結果相同,尤其是在分析智力和實用智力方面,無法支持Sternberg智力測驗的內涵。但是文中也有提到「STAT卻是一項比一般智力測驗能更有效地解釋學業成就變異量的測驗工具,因此它具有開發的價值。」,從中可以得知Sternberg智力測驗在目前的智力測驗中,還是佔有主流的地位。

  每一種智力測驗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且人類的智力也不是僅僅靠幾張測驗的結果就可以評斷一個人的性格,這些智力測驗的結果只能夠計算出一個整體的概念,很難詳細去推論出個人有關智力、情緒智商、工作能力等等的所有細節。因此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也會利用各種更新的方式,去研究出如何獲得更有探討價值的大數據,從中研究出新的心理學理論。

四、學習障礙

  • 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

  本研究將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為「學障組」、「一般兒童組」以及「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一般兒童組」為智商70以上的兒童,「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則為性別、年齡、全量表智商等背景接近「全部學障組」的學生。研究分析三組的智力分佈,以及「Bannatyne組型」、「ACID組型」、「ACIDS組型」、「SCAD組型」及「POI/SCAD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研究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

  1. 學障學生的智商大多在85~99,智力整體偏低。
  2. 學障組智力出現內在差異或在「Bannatyne、ACID、ACIDS、SCAD以及POI/SCAD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均高於一般兒童。
  3. 四種學障類型中,認字困難組出現各種特殊組型的比率最高,橫式困難組的比率最低。
  4. 在五種特殊組型中,以「POI/SCAD差異分數」組型對學障學生的鑑別度最佳。[13]

五、影響智力的因素

1. 城鄉差距

  在盧欽銘〈城市與鄉村國中生智力測驗的結果〉中提到,智力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像是遺傳、環境、年齡、性別、地域、父母教育程度…等等的影響,研究的人採用「羅桑二氏語文智力測驗」來了解城市和鄉村學生的智力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城市國中生的各項測驗(如智力、字彙能力、語句完成能力、算術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語文推理能力)都優於鄉村國中生,接著又更進一步探討是否有男女之間的差別,結果顯示城市國中男生與女生都分別優於鄉村國中男生與女生。由此可知,城市與鄉村國中生確實因為客觀環境因素及文化差距的影響,造成智力的差別。[14]

2.性別或年齡

  根據蔡明富〈國小4到6年級團體智力測驗〉中各個學者對於智力的定義各不同,舉例來說:

  1. 智力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或利用經驗的能力
  2. 智力是抽象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3. 智力是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 以學校教育的立場說明智力是學習在學校內的各種工作能力。(Carroll, 1993; Hussain et al., 2012)。
  5. 綜合觀點,如 Wechsler(1991)認為:智力是一種集合與總體存在的能力(an aggregate and global entity),而非單一獨特的能力,其強調:「智力是個人有目的的行動,合理的思考,和有效應付其環境的能量。」[15]

  Cattell-Horn-Carroll 結合流體-晶體智力理論及三階層認知理論模式,提出 CHC智力理論,此智力測驗是相較簡易版本單就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作為測驗主要架構,其將評量智力內容分為 10 項:晶體智力、流體智力、計量知識、讀寫能力、短期記憶、視覺處理、聽覺處理、長期記憶儲存與提取、處理速度、決定/反應時間或速度 (Wilhoit & McCallum, 2003)。

  研究結果顯示,在年齡上,各年級的平均分數有顯著差異,六年級的得分優於五年級,而五年級的得分又優於四年級,可得知年齡越高,智力發展愈佳。在性別方面,女生在語文反義明顯優於男生;而男生在數字系列明顯優於女生;在圖形類比中男生與女生則沒有顯著差異。從全測驗得分來看,年級有達到顯著差異,而男女生的總分沒有顯著差異。

六、參考資料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