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四 知覺突顯性對於喜好度判斷的影響
一、前言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人們會被突顯的事物所吸引,且往往會給予其較高的評價。知覺突顯性指的是一個物體與旁側相伴的其他物體在某個或是多個知覺屬性上(如:顏色、形狀)差異甚多。過去的研究發現,知覺突顯性會提升人們的再認記憶表現,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知覺上突顯的刺激較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對於該刺激進行深層的處理和精緻化登錄,因而在再認時,參與者能夠回想較多的細節和脈絡訊息,再認正確率也較高。此效果果被稱為記憶上的獨特性效果。
另外,對於刺激的記憶也會影響參與者對事物的喜好度,若測試項目在先前學習階段曾經出現過,參與者對於該測試項目的評價會高於那些未曾於學習階段中出現過的測試項目,此效果被稱為單純曝光效果。單純曝光效果與再認時參與者對於測試項目的知覺流暢性有關,知覺流暢性為人們對於測試項目的知覺處理容易程度,當人們面對先前曾經處理過的刺激,再次處理時會顯得更加容易,知覺處理較為流暢。當知覺流暢性增加時,對於刺激的喜好度會隨之提高。過去研究對於因為重複曝光所增加的知覺流暢性如何影響評價判斷仍存在著分歧的看法。根據錯誤歸因假說,單純曝光效果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參與者未能發現知覺流暢性來自於刺激的重複呈現,因而將知覺流暢性錯誤歸因於他們對於刺激的喜好;而根據不確定性降低假說,當人們「主觀」判斷測試項目曾經出現過時,再認時的不確定性會降低,喜好度會較高。
二、目的
實驗主要有兩個目的。首先,驗證記憶上的獨特性效果,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再認記憶表現與回答記得的反應比率應該要高於一般刺激。再者欲探討,當參與者能夠回想較多關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細節與脈絡訊息時,他們是否會偏愛知覺上突顯的刺激。根據錯誤歸因假說,回憶經驗若包含較多的脈絡訊息會促使參與者對於評價進行校正,因而將知覺流暢性正確地歸因至刺激的重複呈現,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喜好度應該會低於或是等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且當參與者回答記得測試項目曾經出現過時,喜好度應該低於或等於他們回答知道時的喜好度,因為即使兩種反應都為正確再認,皆可促使參與者進行正確歸因,但是記得反應之下具有較多的脈絡訊息可以幫助參與者進行歸因,減弱重複曝光效果。另外,實驗預測喜好度隨著反應類型由高至低的排序為:失誤、命中、假警報和正確拒絕。相對地,根據不確定性降低假說,回憶經驗若包含較多的脈絡訊息會降低參與者在再認時的不確定性,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喜好度會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且當參與者回答他們記得測試項目曾經出現過時,喜好度會高於當他們回答知道時的喜好度。
三、方法
1. 參與者
二十六位學生,年齡介於18至23歲之間,視力均為正常或矯正後為正常。
2. 刺激材料
實驗刺激材料為真實物體圖片的剪影圖,物體可能為動物、工具或植物,每一個物體會被塗上不同的顏色,如黑色、紅色或藍色。為了避免刺激材料本身的複雜度和參與者主觀對於刺激材料的喜好度影響評價判斷和再認記憶的表現,事先找了 27 位來自同樣參與者群的大學生(年齡介於18至24歲之間)進行預試,確保參與者本身並不會對於刺激圖片有特別偏好。
3. 實驗設計
實驗包含學習階段和測驗階段。在學習階段中,呈現 100 張圖片,每張圖片呈現一次,要求參與者記住。其中 20 張圖片為知覺上突顯的圖片, 10 張圖片以紅色呈現,另外 10 張以藍色呈現;另外 80 張圖片則為一般圖片,皆以黑色呈現。另外,在學習階段的前後各增加 6 張圖片作為填充刺激,目的在於避免初始效果與新近效果影響再認記憶的表現和評價判斷。 學習階段結束後,再呈現 80 題測試項目測試參與者的喜好度和記憶。測試項目有一半的顏色為黑色,一半則為紅色或藍色。有一半的測試項目為學習階段中出現過的舊刺激,另一半則為未出現過的新刺激,其中舊刺激的顏色與學習階段時的顏色相同。實驗並針對所使用的新、舊刺激材料進行跨參與者對抗平衡。
4. 程序
於實驗一開始,實驗者會告知參與者需將學習刺激記住,之後會測試其記憶。在學習階段,共呈現 100 個學習刺激讓參與者學習,每個刺激呈現一次。在每個嘗試一開始,螢幕會呈現 500 毫秒的凝視點,同時伴隨著嗶聲,參與者必須將注意力集中於螢幕中央。之後螢幕會出現 850 毫秒的學習刺激,參與者須專心記憶圖片。接著,螢幕會出現500毫秒的遮蔽畫面,用以阻斷參與者對於先前刺激的後知覺處理。
測驗階段於學習階段結束五分鐘後進行。每個測驗嘗試包含三種不同的作業。首先是評價判斷作業,參與者利用李克氏六點量表,針對測試項目進行喜好度評分:一為非常不喜歡、六為非常喜歡。接著,參與者需判斷測試項目是否在學習階段中曾經出現過,若出現過按「F」,反之則按「V」。當他們回答曾經看過該刺激時,他們會被進一步要求判斷他們記得或是知道該刺激曾經出現過,若他們回答「記得」則按「G」,回答「知道」則按「H」。(「記得」反應係指個體除了記得刺激曾經出現過外,還能重新提取出該刺激出現時的脈絡訊息,參與者對該刺激出現時有著再次經驗的感覺。相對地,「知道」反應係指個體知道刺激曾經出現過,但他無法重新提取出該刺激出現時的脈絡訊息,對該刺激僅有熟悉的感覺。
四、結果
實驗結果主要分成再認記憶的測量結果和評價判斷結果兩部分,將予以分別進行報告和討論。
1. 再認記憶的測量
(1) 再認記憶分析
使用配對 t 檢定,分別針對不同類型刺激(獨特組/一般組)的再認記憶命中率和假警報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刺激間的再認記憶命中率差異達顯著水準,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的刺激的再認記憶命中率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再認記憶命中率。不同類型刺激間的假警報率差異則未達顯著水準。此結果重複了記憶上的獨特性效果。
(2) 記得/知道反應分析
參照 Rajaram(1993, 1996, 1998)的分析方式,利用配對 t 檢定,分別針對不同類型刺激(獨特組/一般組)的反應比率進行分析(結果參照上圖)。結果顯示參與者回答記得的反應比率在不同類型刺激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獨特組的記得反應比率高於一般組的記得反應比率;當參與者回答知道時,獨特組與一般組的反應比率也達顯著水準,一般組的知道反應比率高於獨特組的知道反應比率。此結果意味著知覺突顯性可以促使參與者回想較多的脈絡訊息,因而回答較多記得反應。
2. 評價判斷
(1) 單純曝光效果分析
利用配對 t 檢定比較參與者對於學習階段中未出現過的新刺激和出現過的舊刺激的喜好度評分。結果顯示參與者對於新刺激與舊刺激的喜好度評分差異達顯著水準,對於舊刺激的喜好度高於對於新刺激的喜好度,重複了單純曝光效果。
(2) 記得/知道反應下的喜好度分析
利用 2(刺激類型:獨特組/一般組)× 2(反應類型:記得反應/知道反應)的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針對喜好度評分進行分析(結果參照上圖)。結果顯示刺激類型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的刺激的喜好度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反應類型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在參與者回答記得時,對於測試項目的喜好度高於他們回答知道時的喜好度。
而二因子間的交互作用達邊緣性顯著,為了更加瞭解不同反應類型下,對於不同刺激的喜好度是否有所差異,進一步檢驗簡單主要效果。結果發現當參與者回答記得時,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喜好度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當參與者回答知道時,兩者的喜好度則沒有差異。此結果意味著,當知覺突顯性促使參與者回想較多的刺激細節與脈絡訊息時,不確定性降低,因而對於測試項目的評價就此提高;倘若參與者僅知道刺 激曾經出現過,卻無法回想脈絡訊息時,對於測試項目的喜好度就會與一般測試項目相同。
(3) 實際出現情形與主觀判斷出現情形的喜好度分析
實驗利用2(刺激類型:獨特組/一般組)× 2(實際出現情形:實際曾經出現/實際未曾出現)× 2(主觀判斷出現情形:主觀判斷出現/主觀判斷未曾出 現)的三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針對喜好度評分進行分析(結果參照下圖)。結果顯示刺激類型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喜好度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實際出現情形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參與者對於實際曾經出現過的舊刺激的喜好度高於實際未曾出現過的新刺激的喜好度。主觀判斷出現情形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參與者對於主觀判斷為曾經出現過的刺激的喜好度高於那些被參與者主觀判斷為未曾出現過的刺激的喜好度。而三因子間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顯著水準,僅發現實際出現情形與主觀判斷出現情形有顯著的二階交互作用。
基於實際出現情形與主觀判斷出現情形的二階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想瞭解喜好度差異的來源。而此兩個因子的組合正好為信號偵測理論下的四種反應類型(Green & Swets, 1966):
1. 刺激實際有出現,參與者也判斷有出現(命中) 2. 刺激實際有出現,參與者判斷沒有出現(失誤) 3. 刺激實際沒有出現,但參與者判斷有出現(假警報) 4. 刺激實際沒有出現,參與者也判斷沒有出現(正確拒絕) 欲瞭解四種情形下的喜好度排序,故決定在二階交互作用顯著下,不繼續針對喜好度進行簡單主要效果分析,而以單因子(反應類型)變異數分析,針對四種組合下的喜好度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反應類型的主要效果達顯著,Tukey 事後比較顯示命中的喜好度高於假警報的喜好度,兩者的喜好度皆高於失誤和正確拒絕的喜好度。喜好度隨著反應類型由高至低的排序為:命中、假警報、失誤和正確拒絕。
![](3.png)
五、討論
針對再認記憶的結果,實驗發現參與者對於知覺上突顯的刺激有較好的再認記憶表現和回答較高的記得反應比率;但回答知道的反應比率卻低於一般組。此結果重複了記憶上的獨特性效果:針對知覺上突顯的刺激,參與者在學習和測試階段時,可以登錄與提取較多的刺激細節與脈絡訊息,因而有較好的再認記憶表現。
從評價判斷的結果分析中發現參與者對於曾出現過的舊刺激的喜好度高於未曾出現過的新刺激的喜好度,重複了單純曝光效果。此外,結果也較支持不確定性降低假說,支持的原因有三:
(1) 當參與者回答記得時,喜好度高於他們回答知道時的喜好度。
(2) 當參與者回答記得時,對於知覺上突顯的刺激的喜好度顯著高於對於一般刺激的喜好度;而回答知道時,則無此差異。因為參與者可以回想較多關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細節與脈絡訊息,使得再認時的不確定性降低,對於知覺上突顯刺激的喜好度上升。
(3) 評價判斷主要受到主觀經驗所影響,喜好度隨著反應類型由高至低的排序為:命中、假警報、失誤和正確拒絕。此結果與 Wang 和 Chang(2004)的研究發現一致,當參與者對於再認時的不確定性降低時,參與者對於測試項目的喜好度會就此上升。
反觀錯誤歸因假說,其無法解釋參與者在記得/知道反應下的評價判斷分析結果,與實際出現情形與主觀判斷出現情形組合下的評價判斷分析結果。根據錯誤歸因假說,記得反應下的喜好度應該低於或等於知道反應下的喜好度,當回憶經驗包含較多的脈絡訊息時,可以幫助參與者進行正確歸因,減弱曝光效果。另外,當參與者無法察覺知覺流暢性來自於刺激的重複呈現時,參與者會將知覺流暢性錯誤歸因於本身對於刺激的偏好。因此,參與者應該會最喜歡那些被他們再認失敗的舊刺激(失誤)。但是實驗結果皆與錯誤歸因假說的預期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