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其他現象
記憶不單單只是「回想」如此簡單的一件事,特殊的條件往往會促成不同的記憶效果,或許我們能多多利用這些有趣的現象來增加我們記憶的能力,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一) 用場景來回憶
對於在回憶事情時,往往從發生的場景開始回想,場景就像是回憶的催化劑,可以更好的回想起當時發生的事情。例如:經過多年以後,回到第一次跟初戀情人約會的場景,一盞路燈、一輪明月、一隻天鵝,那些原本深藏在記憶最深處的秘密,就會在腦海中乍現,回憶起過去相處時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還有,想到什麼事情要做時,卻被其他事耽擱,而想起有件事還沒做時卻想不起是什麼事,這時不如回到原點去吧,可能就會想起來了。
環境跟我們的學習記憶也有很大的關係。是否有些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在教室裡遇到大大小小的考試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一換考場考試時卻失常呢?這也和學習環境的改變有關,因為我們對記憶的場合有依賴性,換個地方後,很多習以為常的事都記不住了,這解釋了換考場後失常的現象。
(二) 鎂光燈效應
不同於上面所講,依場景來達到回憶的效果,有些記憶是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忘記,就像是剎那間,閃光燈「啪嗒」一聲,記憶像是照片般永遠停在那,都不會褪色,每每回想起,都像剛剛發生一般,當時的燈光、氣味、感官,都如此鮮明。
舉例:長崎跟廣島被投下原子彈當天、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有些人會記得他們當時正在做的事情,和周圍的一切,不論是過了十年、二十年,這些記憶都不會隨著時間淡去,永遠地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三) 以自我來記憶
每當我們得到新東西時,例如買了新手機、換了新鞋子、買了新車,是不是都有一種感覺:怎麼我身旁的人都跟我一樣,用同種品牌、同樣的花色?其實是因為這些記憶跟自己最有關,此現象稱為「自我參照效應」——身旁的東西若跟自己有關係,就會讓你有深刻的感覺。
當事情跟自己牽扯上關係時,會讓記憶比較深刻,所以可以利用這點,將想記憶的事物帶入自己的情境中,像是自己如何使用這項物品、要把它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等,如此能加深對此事物的印象。
(四) 前瞻性記憶
前面講述很多回憶「之前」發生過的事情、如何讓回憶更深刻。但現實中我們常要記憶很多「之後」要做的事情,例如:生活中的待辦事項,明天跟朋友有約、後天要英文報告、哪天要跟家人聚餐等。回顧性記憶與前瞻性記憶是相對的,但不代表一種記憶好,另一種就會好,也可能只有其中一種好。以回顧性記憶來說,通常時間隔得越久,記憶的痕跡越來越淡,越加消退,可是前瞻性記憶不同,反而是越久以後要做的事,越容易記住。
例如:一個月後要找老師口頭報告,在報告的一個月前,我們會經常在腦中想到報告的事,但當報告日期快到時,可能就會突然忘記。通常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時間壓力或心不在焉,有時間壓力時,心理上會很緊繃,突然被其他事情打斷就很難再想起來要報告的事。但大部分是因為我們心不在焉,例如:在家看電視看到一半,突然想和媽媽說件事情,但她不在家,等到媽媽回來時你就忘了剛剛要對她說什麼事。又或是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電視遙控器,當看到一半想轉台時,卻起身找遙控器,根本忘了在自己手中。有時候把眼鏡拿起來掛在頭頂上也會發生找不到眼鏡的現象,這就屬於前瞻性記憶產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