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影音
一、影片
(一)情緒喚醒實驗(by Dr. Harriet de wit)
當人們出現顫抖、呼吸急促等與情緒相關的生理反應時,是否會對自己的情緒有相同的解釋?
實驗設計中,同樣拿到安非他命的兩組實驗者,被告知的內容物並不相同,一組被告知是興奮劑,另一組則謊稱為無作用的安慰劑。被告知是興奮劑的實驗者在出現焦慮、亢奮的身體情況後認為是藥物造成的影響,因此表現上較有活力、樂觀;而被告知是安慰劑的實驗者因為不清楚身體反應的原因,厭惡這種突來的生理反應,感到沮喪、焦躁。
這說明情緒不只是身體內的生化反應,可能還會受到大腦的主觀認知解讀而有所不同。
(二)危橋實驗(by Author Aron)
危橋實驗的進行中,男性實驗者會在不同環境下接受同一位女性的訪問:一座搖晃的吊橋與一座低矮的石橋,並在受訪後得到女性的電話號碼。隔日女性接到來自兩地方的男性電話比例有明顯差距,在吊橋上遇到的實驗者來電人數是石橋的四倍。
因此實驗設計者認為:人們身處危險、刺激的環境,會造成心跳加速,而面對一位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對象時也同樣會有心跳變快的情況,這樣的雷同讓人們在恐懼的環境下遇見異性時,會認為對方具有比平時更高的性吸引力。
(三)情緒病專訪(受訪者:臨床心理學家 林玥彤)_
專訪內容主要是情緒病的簡略介紹,包含情緒病的種類、可能症狀、治療建議。其實現代人擁有情緒問題的比例並不低,但因為缺乏客觀的科學數值或難以統整成大眾能輕易理解的情緒知識,使得一般人無法得知自己或旁人是否確有情緒病,進而不理會它。因此透過類似本影片關於情緒病的簡單說明,可以讓人多對情緒上的改變有所警惕。
(四)談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speech given by Dan Pink)
以往為了提高員工績效,管理者大多使用「蘿蔔與棍子」的方式給予鼓勵與懲罰,但丹尼爾.品克提出:機械性地給予獎勵在現代並不能提高人類的動機,反而是一種隱藏成本。人們開始依賴外在獎勵作為工作的動力之後,內在動機(自主、專精、目的)會被削弱,以致於當外在動機被移除時,人們就完全失去對工作的投入。尤其現代需要靈活思考的工作越來越多,當人們因為依靠外在獎勵、不再對工作擁有熱忱時,思考的表現會越差。因此品克建議應該專注於提高對工作的熱情與目標的明確,從內在產生完成它的衝動,才是維持長時間高效率的做法。
可同時參考書籍:
《動機,單純的力量》
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ISBN:9789570316445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16]
二、科普書籍
(一)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
作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
ISBN:9867574222
內容摘要:
保羅.艾克曼是情緒研究方面的翹楚,尤其以臉部表情研究出名。在本書中,艾克曼以生活化的例子與科學的方式,簡單描述情緒的本質,包含情緒的出現(是與生俱來或是後天養成?是演化後的結果?)、原因(是緊急應變的方式?是影響群體的手段?)、過程(表情、聲音、肢體的表達),促進讀者察覺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學會控制情緒、減少傷害。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10]
(二)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
作者:道格拉斯.肯瑞克(Douglas T. Kenrick)
ISBN:9789862133040
內容摘要:
當演化生物學遇上社會心理學,便形成道格拉斯.肯瑞克的演化心理學。他以生活常見的現象(例如老男人為何多數喜歡年輕女性?)為研究,從演化學的角度試圖探討人類的情緒與動機,並發現無論人們的身份為何,總是有相似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共通性被肯瑞克認為是從演化上的祖先繼承而來,構成今日人類的心理多面向,尤其許多看似非理性的行為背後,反而是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深度理性」。
(圖片來源:PChome書店)[22]
三、軟體
Affectiva
Affectiva是埃及科學家Ranael Kaliouby在2009年在美國麻州成立的新創企業,最初源自於MIT針對自閉症患者,開發幫助辨別及理解他人情緒的系統研究。Affectiva 使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分析面部表情或網絡上視覺內容中非語言的線索,而非傳統技術所使用視頻中的語言或對話。從最初四千名演員的各種表情中,得到分析的系統,在之後更多達十億的面部表情資料庫加入後,Affectiva可以更加精準的推測面部表情代表的情緒。現今Affectiva網站資料庫中,以統計達來自75個不同國家,超過400億個情緒資料點,Affectiva在未來或許大大改變社交軟體以及公司的行銷方式,也會讓我們的生活大有改變。
四、電影
文生去看海 Vincent Wants to Sea (2010)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劇情簡介:文生罹患妥瑞症,在母親的葬禮也會抽筋飆髒話,他被有錢有勢的父親送到醫院強制治療,遇到厭食症的瑪琳和強迫症的阿歷,而他想完成母親的遺願:再看一眼義大利的海,於是三人搭上瑪琳偷來的車,直闖天涯海角而去,父親和主治醫生則從背後緊追而來。他們從德國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馳騁在灑滿陽光的公路上,一路奔向義大利海邊。
電影選擇以趣味手法處理嚴肅議題,三個病人在一起後,對於彼此病情及感受感到好奇,也更能敲開彼此心門,此段點出一般健康人或許難以做到將心比心,於是乎最後流於同情。親密的家人的傷害以愛之名出發,卻成為牢不可破的牢籠,也給了患者更大的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