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英文期刊

壹、如何看待心理治療 

一、文章標題:Bad Therapy: When Firing Your Therapy is Therapeutic
二、文章大意:

  作者夏洛特雖然是一位心理醫生,卻從小因為焦慮而開始接受心理治療,而在成為心理醫生的過程中,她也不間斷地接受療程。她曾被一位不停鼓勵她的心理醫生治療,卻因為認為那位醫生無法挑戰她,使她更積極主動而在最後一次治療途中直接離去。接著,夏洛特接受一位導師推薦的心理醫生做治療。夏洛特和這個醫生的治療持續了五年,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夏洛特始終無法從醫生得到溫暖和關懷;更不知道向醫生尋求關懷是否要求過多了。五年來,夏洛特在每個禮拜的療程中即使告訴醫師她的傷心、困惑或無措,從醫生得到的回應永遠都是冷漠的沉默。夏洛特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懷孕,但即使告訴醫生,醫生也只是淡淡回應:所以你現在是對於其他人能夠懷孕、你自己卻不行而難過?醫生沒有溫暖的安慰或鼓勵,只有冷淡的回應抑或長期的、永遠的沉默。即使如此,夏洛特仍然會請求醫生,請求和醫生有更多的情感分享;而醫生總會告訴作者,那份情緒是夏洛特自己的,不應該強加到醫生身上。

  然而,即使一直被如此冷漠地對待,夏洛特仍然持續這項治療,因為她一直認為醫生對她的厭惡是因為作者本身的緣故;而終有一天,夏洛特總能夠使醫生喜歡她,一直向醫生尋求安慰是可恥的、不應當的。終於,在一次心理諮商中,夏洛特告訴醫生,他們之間的治療根本沒有正向的互動,「你根本不喜歡我!」夏洛特告訴醫生;「既然這個療程要結束了,求求你告訴我妳對我的看法!」醫生只是回答:「我當了你五年的心理醫生,我對你的看法你早就知道了。」「我真的不知道,這些年來我都不知道,請告訴我!」這就是夏洛特和醫生的互動,即使如此不健康,她也持續了五年才停止治療。

  治療一停,夏洛特便懷孕了。事實上,這五年的治療對她來說,其實是一種情感上的壓抑及負擔。後來的夏洛特,也因為曾經歷過對於她來說非常不快樂的治療而更明白對於病人來說,什麼樣的治療才是真正有效。從治療病人的過程中,她明白給予關懷和安慰根本不是甚麼可恥的事,也鼓勵病人向她要求溫暖。一次,夏洛特碰到了一位她十分喜歡的老師,並談到了那個冷淡的心理醫生。那位老師曾經是醫生的同事,因此這樣告訴夏洛特:「那個醫生非常冷漠,非常、非常冷漠。」

三、文章主旨:

  五年的痛苦經歷其實不是夏洛特的問題;在發覺不對勁時,她早該將這個不正常的療程終止,但她始終不相信自己。為此,作者想告訴接受治療者:倘若療程讓你不舒服,那麼終止和醫生的治療可以是個好策略。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決定,或許真的能迎來好成果。

四、文章出處:https://www.psychotherapy.net/article/firing-your-therapist

貳、心理治療的對象

一、文章標題:9/11 One Year Later: A Psychotherapist Reflects on His Experiences at Ground Zero
二、文章大意:

  作者塔伯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一年加入紅十字會替災區的警察、消防員、建築工人等致力搶救以及恢復曼哈頓原貌的第一線人員進行心理輔導與治療。他的工作包括給予救災人員支持和開啟他們的話題,使被輔導者願意抒發自己的情感,不論是喜悅的還是沉痛的。在雙子星大樓原址,工人沒有受過直接面對斷肢殘骸、傷患和破敗家園的訓練,因而對於心理治療師的到來多半敞開心房與之談論;心理治療師的數量甚至不足以滿足工人的心理需求。然而,另一方面,因為素日的訓練以及工作上對社會痛苦的直接接觸,許多消防員和警察刻意延後悲傷,為小事大開玩笑,表面看似毫不在意。對他們來說,將心中的驚慌和痛楚說出口異常艱難。也因為兩個極端的拉扯,塔伯對於自己的能力有了質疑,無法輔導每個人與無法使每個人被輔導成為他的沉重負擔。塔伯的創傷症候群反映在他的失眠與疲勞上,而當他結束紅十字會的志工服務,他將這種抑鬱與沉痛也一併帶回家。

  再度執業的塔伯發現他開始無法對尋求治療的病患感到耐心。他將病患的經歷與九一一事件的創傷相比,認為病患只是在瑣碎的事上打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更傾向於定下一個解決方法然後有些不耐煩地說:「就這麼做吧!」。塔伯意識到自己的轉變,這才發現他將自己在志工服務中累積的痛苦與期待獲得的回應投射在病患身上。他突然明白,心理治療師也是人,也有抒發自己情感的心理需要。通過書寫文章以及發表演講,塔伯逐漸能夠以新的觀點看待自己在雙子星的經驗,縫補心中的創痛。

三、文章主旨:

  心理治療的對象其實是受到創傷的每個個人,心理治療師也包含在其中的範圍內。事實上,即使是治療師,即使受過訓練,只要有需要,每個人都應當正視創傷,坦然接受治療。

四、文章出處:https://www.psychotherapy.net/article/911-one-year-later

參、心理治療的必要性

一、文章標題:A Little Girl in a Dark Corner
二、文章大意:

  有時候一早起床,諾拉會看到角落裡的那個小女孩。小女孩總是在房間最黑暗的角落,躲在窗簾後面。即使如此,她不自然的白皮膚、光著的腳以及棗紅色的裙子在早晨的陽光中總是特別清晰。雖然她看來有點邪惡,諾拉仍然感覺自己有種轉頭看她的必要:小孩很安靜,諾拉從沒聽過她的聲音。諾拉閉上眼睛假裝睡著,過一陣子,當她張開眼睛,小女孩也消失了。

  作者是諾拉的心理治療師,也是諾拉之外唯一知道這個小孩的人。諾拉覺得那個小孩渴望自由,渴望逃出房間。事實上小孩的感受諾拉再熟悉不過。幼時的她總會躲在房間逃避父母親的嚴重口角;而當母親叫她下去吃晚餐時,諾拉會感到一陣逃出房間的輕鬆,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對於父母宣布離婚的重大恐懼。諾拉收到大學入學通知書後便無預警地離家,此後再也沒和家人聯絡。她把自己和那個「邪惡的家」(也就是父母的家)遠遠地隔開,但她的焦慮並沒有消失。她會連續數天將自己鎖在房間中,然而最嚴重的情況是和小女孩待在一起時:小女孩會在作了惡夢的隔天早上出現。諾拉的惡夢總是重複出現的景象:緊閉的門背後有詭異的生物意圖衝破房門抓住她。諾拉害怕櫥櫃、害怕能夠藏匿的空間。她每天穿著一樣的衣服,因為太過害怕衣櫃中藏著小女孩。

  作者希望諾拉把小女孩帶到心理治療的房間中。唯有如此,諾拉才會明白小女孩其實是小時候的她,被她強迫遺忘在背後的童年。小女孩的需求,對溫暖的渴求、安全感與親密連結一直都被忽略,導致現在的諾拉被無法承受的痛苦所糾纏。「生病的、噁心的、邪惡的」是諾拉想到自己時的形容詞,她從來沒有對自身童年時的悲慘經驗感到同情。當諾拉開始試著憐憫地看待自己,小女孩也從孤獨的黑暗中被解放出來。隨著時間過去,小女孩最終離開了諾拉的房間。

  作者認為,許多外表光鮮亮麗的大人實際上仍然有小時候的童年陰影纏身。這些人格的碎片被鎖在原生家庭中,情感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透過心理治療,病人可以觸碰到受傷的過去,進而將這些碎片縫合到人格中使整個人完整,使糾纏的恐懼褪去。

三、文章主旨:

  心理治療確實有其必要,因為它能夠撫平人生曾經深埋的巨大創傷,使人格完整,使一個人正視自己曾經的痛苦。

四、文章出處:http://www.psychotherapy.net/blog/title/a-little-girl-in-a-dark-corner

肆、心理治療的方法

一、音樂治療

(一)、文章標題:Music therapy can lower the heart rates of severely sick children
(二)、文章大意:

  小兒科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患被發現有較高的風險發展出PTSD,本篇文章研究音樂療法能否作為緩和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患之壓力的治療措施。此文章採用之音樂治療方法(music therapy method)來自 the models of Nordoff-Robins Creative Music Therapy and Juliette Alvin's Free Improvisation Therapy,此治療讓孩童自發性主動的對音樂產生興趣,唱歌、演奏樂器、與治療師一同聆聽音樂。經實驗數據統計,相較於控制組,接受治療組夜間心跳有顯著的下降,顯示其壓力有被舒緩,並有可能降低發展出PTSD的風險。

(三)、文章出處: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cdn.fbsbx.com%2Fv%2Ft59.2708-21%2F13145538_638335246318709_1535672833_n.pdf%2FMusic-therapy-can-lower-the-heart-rates-of-severely-sick-children.pdf%3Foh%3Df9ee8a18dbea94c75f488d288a249ed2%26oe%3D5733CBE2%26dl%3D1&h=VAQEtAqdL

二、藥物治療

(一)、文章標題:The Medical Model
(二)、文章大意:

  主要用於治療憂鬱、焦慮和OCD的藥物分為MAOI和SSRI兩種。抗精神病的藥物則可以通過阻擋d2接收元而被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的藥物有三類:

  1. 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chlorpromazine,會在腦內各區域阻擋d2接收元

  2. 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pimozide,往往只在其他藥物都失敗時才使用

  3.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risperidone;有些非典型藥物也會阻擋血清素接收元效用

  抗精神病藥物一直被視為一個相對便宜又有效的治療方式,因為它不僅能夠快速地減低症狀,更能使很多人回歸一般人的普通生活。雖然停用藥物有機率會使精神病復發,但藥物治療仍比完全不治療好得多,50到60%的病人甚至受惠於藥物治療。

適當性議題:

  1. 藥物沒有解決精神病的導因,只是減低症狀的發生

  2. 抗精神病藥物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包括震顫以及體重增加。這使得許多病患拒絕繼續治療

  3. 選擇藥物治療者多因為其效果簡單、快速並且沒有一對一談話治療危險

  4. 有些藥物會導致依賴性

  5. 相關道德議題包含資訊對稱與否之下的同意治療以及一些治療方式的不人道影響

(三)文章出處: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edical-model.html

三、電擊治療

(一)、文章標題:The Medical Model
(二)、文章大意:

  電擊治療自1930年代開始,並被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此治療方式的理論奠基於電擊產生的癲癇與精神分裂不能同時發生,因而在電擊之下精神分裂的症狀會消失。藥物治療發明後,電擊治療被大幅禁止,只有在特殊情況才會使用,例如緊張性精神分裂症以及重大憂鬱症。

  接受電擊前,肌肉會先被麻醉以放鬆,氧氣也會準備好。治療時微小的電流會在半秒內穿過大腦,隨後癲癇會發作大約一分鐘。療程歷時五個禮拜,每個禮拜三次。事實上電擊治療只能被用於其他治療都失敗的時候。雖然將它用在患有重大憂鬱症並且心理與藥物治療失效的病患時看似有極大的功效,然而Sackheim發現這些病患在一年內疾病復發的機率極高,因而這種治療效果只是暫時的。電擊治療的副作用還包括損害的語言能力和記憶,以及因為個人意義重大的事實的遺忘所導致的自尊喪失。電擊治療始終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治療方式,不單因為患者的同意與否經常是不得而知的,其效用也依舊是未知數。 電擊治療理論分為三種:

  1. 電擊治療會將病患的疾病電擊出他們的身體,如用懲罰矯正一種不恰當的行為

  2. 隨著受到電擊,大腦中的特定神經傳導元會因為被刺激而改變病患行為

  3. 電擊後的失憶能夠使病患重新開始,因為他們會忘記自己曾經沮喪或受過精神分裂症的痛苦

(三)、文章出處: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edical-model.html

四、精神外科治療

(一)、文章標題:The Medical Model
(二)、文章大意:

  只有在藥物和電擊治療完全失效時,精神外科治療才會被當作選擇之一。這種治療方式包括在病人有意識時切除被認為與心理異常相關的腦神經纖維或是燒除部分神經。最常見的精神外科手術就是大腦前額葉的切除,然而這些手術都會導致不良的影響,像是令病患成為植物人或是使病患的個性消失。

  手術只能被作為最後手段,只有在病患的其他治療都失效或是心理異常的症狀極其嚴重才會被使用。這種治療方式不僅風險高,副作用及影響也無法預測;除此之外,效果更是不可逆的。因而,精神外科治療方式在1970年代藥物治療發明後便鮮少再被使用。

(三)、文章出處: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edical-model.htm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Use and Fecundability.pdf》

五、違禁毒品作為新興心理療法的最新研究:

本節主要內容來自獨立研究機構Multi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for Psychedelic Studies (MAPS),致力於迷幻藥物在心理治療上的益處與風險。部分歷史介紹參考自該藥物本身的維基百科頁面。

(一).MDMA

MDMA,正式學名為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1912年從實驗室被合成出,兩年後取得專利,被用於食欲抑制劑或戰時士兵的興奮劑,數十年後,MDMA開始被作為搖頭丸的主要成分,在90年代銳舞電音風行時流行於許多酒吧,並被列管為毒品。

然而,近期MDMA開始被視為治療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的創新療法。研究發現,MDMA透過生理上對杏仁核的刺激,能夠有效增加對自我與他人的正面情緒,增加人際間信任感,並減少對他人的陌生感,總體而言大幅增加使用者的社交感。因此,在PTSD療程上,被視作為有效降低臨床醫生與病患間人際隔閡的工具,搭配臨床醫生的精神治療,成為新興療法。

2001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MDMA用於PTSD患者的試驗,除了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瑞士等國家皆投入相關研究,MDMA相關的療法逐漸被重視。

進階參考: 關於MDMA如何影響社交感,包括神經對社交威脅、獎賞的反應之實證研究 關於MDMA新興療法的探討與2000-2002年一項研究的實例紀錄 對MDMA作為PTSD療法藥物的諸多介紹與整理相關研究的網站 接受試驗的患者經驗分享,與研究進程介紹的影片

(二).LSD

1938年瑞士化學家Albert Hofmann進行一項關於麥角鹼類複合物的大型研究計畫時,發明了正式學名為D-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LSD,並在五年後偶然透過皮膚吸收,發現了它的精神轉換效果。按質量而言,LSD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烈的精神藥品之一,它的一次典型劑量只有100微克,卻能造成使用者6到12小時的強烈效果,包括催化精神經驗或神秘體驗,並增強互相連結感。

過去人們即有LSD用於心理治療的經驗,從1950到1970年代,LSD被用於上千人身上,作為酒癮、絕症引發的焦慮及抑鬱的治療,主要效用在增強精神病治療的療效,有些精神病學家認為LSD可以幫主病人解開受壓抑的淺意識內容,甚至產生自我接受和自我降伏的潛力,讓患者更能面對自身的精神問題。除此之外,60年代LSD廣泛傳播,成為嬉皮運動的重要象徵,並因此於1967年被美國正式列入管制毒品,90年代也曾經在銳舞文化中受到歡迎。

近年來,LSD在精神療法上逐漸被重新重視,除了傳統對成癮現象(如酒癮)的戒除,並開始有實驗研究LSD對那些即將死亡而極度焦慮的患者的療效,與對叢集性頭痛的治療。雖然目前在精神療法上尚未有大幅進展的研究,也尚未得到官方任何認可,但對於LSD對使用者精神層面的大幅效果的關注與研究已經逐漸展開。

關於50-70年代LSD用於酒癮治療的研究

(三).其他種類藥品

在當今人類多數政權列管的違禁毒品中,除了MDMA與LSD外,大麻(marijuana)、死藤水(Ayahuasca)這兩項至少被人類服用上千年的傳統天然致幻物,也開始被研究用於精神療法上。在生理上大麻的止痛效果已被重視許久,而精神上有些研究指出它對抑鬱症患者的療效,也有一些關於大麻與治療PTSD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死藤水則是一種興盛於南美洲的傳統草藥,用於宗教儀式,雖然在藥理學上尚未完全被人類理解,但也已經有對用於藥物濫用、成癮的治療之研究進行中。

  1. LSD、大麻

    1938發明、嬉皮與銳舞文化、1967美國禁止

    參閱:http://tw.drugfreeworld.org/drugfacts/lsd.html

  2. 死藤水

    巫術中使用,使人進入通靈狀態的飲料。

    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65pLTocRM

  3. Ibogaine

    伊博格鹼,一種過去在部落中常用的藥物。

    參閱:http://www.ibogaine-thailand.net/#!Everything-You-Know-About-Addiction-Is-Wrong-TED-TALK/cm6r/55a9fc3f0cf286eab025c9b5

英國作家Graham Hancock於TED上講述使用死藤水經驗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