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彙

英文(中文) 定義
algorithm(演算法) 解決已知問題類型的正規方法,遵循此過程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
attentional process(注意歷程) 個體受刺激後到處理刺激的心智歷程。
automatic process(自動歷程) 不太需要注意力的心智歷程,一般情況下,一般人可以同時處理多個自動歷程。與控制歷程(controlled process)相對。
automatized; automatization(自動化) 一個心智歷程由控制歷程轉變為自動歷程的過程。
bound morpheme(附著詞素) 不能單獨使用的詞素,與自由詞素(free morpheme)相對。
cognition(認知) 個體對於外界事物進行了解的過程。包含內容及歷程兩個成份。
cognitive process(認知歷程) 個體利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知識)去達成特定目的或完成某項事務的過程。包含感知、記憶、使用語言、抽象思考、解決問題、創造知識等。
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 認知科學中的心理學範疇,主要是研究心智功能,著重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運用知識去形塑了解經驗。
cognitive science(認知科學) 研究訊息操縱與處理的學門,包含知識的取得以及其他相關的機制。範疇包含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
controlled process(控制歷程) 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跟心理資源的心智歷程。與自動歷程(automatic process)相對。
convergent thinking(聚歛性思考) 一種收集各方不同資訊以獲取答案的思考方式,又稱定向思考(directed thinking)。與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相對。
component process(成分歷程) 組成整個認知歷程的各個子歷程,包含依序歷程與平行歷程。
creativity(創造力) 一個人能夠在特定情境下生產出新穎、適當的想法或產品的能力。
derivational morpheme(衍生詞素) 可以改變詞類或影響語意的詞素。
descriptive grammar(描述語法) 對語言的結構及使用,逐一記錄、歸納而成的一套語言規律。與規範語法(prescriptive grammer)相對。
difference-reduction method(差異消除法) 藉由設法逐漸減少目前狀態及目標狀態的差距來解決問題的策略。
divergent thinking(擴散性思考) 未必遵循嚴謹邏輯推論,但可能夠得到各種潛在答案的思考方式。與聚歛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相對。
grammar(語法) 又譯文法。在語言學中指的是人類用以詮釋及組成字詞中的語言規則或類別的一套內部心理系統。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語言習得) 兒童學會母語的過程,或語言學中研究該過程的分支學科。
frame(框架) 決策過程中對於一項選擇的特定敘述,可能影響決策者的最終決策。
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 決策者看待某選擇的角度會受到框架影響,進而影響最終決策,是一種認知偏差。
free morpheme(獨立詞素) 可以單獨使用的詞素。與附著詞素(bound morpheme)相對。
functional fixednes(功能固著) 對於物體的功能、作用,因為受過去經驗所侷限的僵化現象。
greedy algorithm(貪婪演算法) 在每個子問題之下選擇最好的步驟,最終可以解決母問題的演算法。
heuristics(捷思法) 人類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用以非正規、投機解決問題的心智捷徑;有時可以解開問題,有時則否。
ill-defined problem(定義不良的問題) 部分因素定義不明確的問題。與定義良好的問題(well-defined problem)相對。另參問題空間(problem space)。
()
inflectional morpheme(屈折詞素) 表示語法功能的詞素。
()
()
()
insight(頓悟) 突然領悟到了已知資訊的關係,進而想出答案的狀態。
lexicon(詞彙) 又譯詞庫,心理上對於字彙的類別(詞性)、意義、音韻表徵等資訊內容的集合體。
()
linguistics(語言學) 研究語言各部分組成、功能及應用的學科。
()
()
()
()
()
means-ends analysis(手段─目的分析) 對於每個子問題,找出與目標最大的差異,然後把消除這個差異作為待解決的子問題
mental set(心向) 因既存習慣、心態、及經驗的影響,導致有使用解決過去問題的思維來看待新問題的傾向。
morpheme(詞素) 又譯語素、義基。語言中攜帶意義或是語法功能的最小單位。
morphology(構詞學) 又譯詞法學、形態學。語言學中研究詞彙及單詞的類別與構成的分支科目。
()
()
()
()
()
()
()
()
parallel process(平行歷程) 兩個以上,可以同時處理的心智過程。與依序歷程(serial process)相對。
phonetics(語音學) 語言學中研究語音分類、發音、聲學與聽覺感知的分支科目。
phoneme(音素) 又譯音位。指人腦處理某一語言的語音時,所使用最基本、最簡潔的心理單位;不同的音位將會造成語意的差異。
phonology(音韻學) 又譯聲韻學、音位學、音素學。語言學中研究音素的排列與性質的分支科目。
pragmatics(語用學) 語言學中研究語言在溝通情境中使用與理解的分支科目。 [另見→] 語言學(linguistics)、語意學(semantics)
prescriptive grammar(規範語法) 對語言使用的正確、美善進行人為規範的一套判準。與描述語法(descriptive grammar)相對。
problem representation(問題表徵) 表達問題的方式;會影響到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問題解決) 藉由定義初始與目標狀態,採行一套操作程序以達成目的的過程。
problem space(問題空間) 問題解決的規模,由初始狀態、目標狀態及操作程序決定大小。
()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語言學) 從心理學出發,探討在語言產出與理解過程中的心理表徵與心智歷程的語言學分支學科。
()
reaction time(反應時間) 個體從接受刺激開始,到做出預定反應為止的時間長度,也被認為是心智歷程所需的進行時間。
semantics(語意學) 語言學中研究詞彙、語句意義的分支科目。
serial process(依序歷程) 兩個以上,必須依序執行的心智過程。與平行歷程(parallel process)相對。
()
()
()
()
()
Stroop effect(史初普效應) 刺激與反應間互相干擾的過程,可解釋干擾對反應時間的影響。
()
()
subtraction method(減算法) 過反應時間差異計算個別心智歷程所需時間,以探討心智歷程速度的實驗方法。
syntax(句法;句法學) 又譯語法(學)。可指人類處理及構成語句的分類與規則系統,或是語言學中研究語句構成的分支科目。
think-aloud protocols(自語式思維法) 研究者在研究人的問題解決時,要求實驗參與者把實驗過程中的思考以言語表達出來的作法。把過程中的思考以言語表達出來,將問題解決過程透明化。
thinking(思考) 見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
well-defined problem(定義良好的問題 一個問題具有明確的問題空間。與定義不良的問題(ill-defined question)相對。另參問題空間(problem space)。
word(單詞) 語言中最小的自由形式(free form)。
working backward(倒推法) 藉由從目標狀態推回起始狀態的問題解決策略。

[因時間不足,以下內容尚未排序]

【詞組】(phrase,又稱片語)具有特定結構的一組詞,由中心語(head)、補語(complement)、標示語(specifier)等成分組成

【發聲器官】(vocal organs)個體用於發出語音的器官,包含肺、聲帶、鼻腔、口腔等。

【分立性】(discreteness)人類語言的特性之一:語言可以分成更小的單位

【超越時空性】(displacement)人類語言的特性之一:語言的內容未必與此時此地相關

【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個體掌握一個語言的過程,語言包含詞彙、語法等部件,並包含個體能夠理解該語言,及以該語言表達的能力。

  【第一語言習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FLA)兒童學會母語的過程,也是語言學研究該過程的分支科目。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一般人掌握其他外國語言或第二語言的過程,以及語言學中研究人如何習得母語之外語言的分支科目。

【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人類學習語言有其獨特的一套機制。

【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 UG)對所有語言都適用的一套完整認知系統,包含語言的共通性及參數設定。

【牙牙學語期】(babbling)兒童藉由逐步模仿生活中接收到的語音訊息,嘗試練習發音的過程。

【命名爆發期】(naming explosion)幼兒約自18個月大開始,到6歲左右,字彙數量快速增加的期間。

【過度延伸】(overextension)學會某個詞彙後,將這個詞彙延伸用到其他相關的概念上。

【延伸不足】(underextension)對於詞彙的使用範圍,比起實際該詞指涉的範圍還要小。

【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iton)構詞階段,會將學到的規則規律地用在所有同類的詞彙上。

【單詞階段】(one-word/holophrastic stage)約1到1歲半。嬰兒通常會將最重要的一個詞直接表達出來

【雙詞階段】(two-word stage)約1歲半到2歲。此時嬰兒初步具有文字順序的概念,會將某些詞彙稍加組合。

【電報語句階段】(telegraphic stage)約2歲至3歲。幼兒具有字序的概念,不過在他們的語彙中常常會省略掉附著語素或是文法虛詞;很像早期打電報時字斟句酌講求重點一般,因此稱為「電報語句階段」。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探討語言在大腦與神經系統中處理的過程。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探討語言使用的形式在不同言談場合與社會結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語言產出】(language production)人類將想法轉換成語言並表達出來的過程。

【聽眾設計】(audience design)不只需要考慮一句話是否合乎文法,還需要考慮到「交談的情境」。針對不同的目標聽眾設計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

【合作法則】(cooperative priciple)要求談話者遵循一致認同的方向與目的談話,使溝通能夠恰如其分、不脫語境地達成目標的一套準則,包含相關、品質、數量、風格。

【語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人類理解語言訊號中所蘊含的意義。

【歧義】(ambiguity)一段語言表達具有多種語意,可能因詞彙或是句法結構的性質而產生。

【薩皮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或 Whorfian hyphothesis)關於語言是否影響人類思考及世界觀的一套假說,包含較強烈的語言決定論及較溫和的語言相對論。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較為溫和的主張,認為個體所說語言的結構,會影響個體如何思考這個世界。

  【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較為激進的主張,認為語言結構完全決定了個體如何感知和推斷這個世界。

【失語症】(aphasia)因疾病或創傷造成的大腦損傷,導致任何形式的語言失常。

  【布洛卡失語症】(Broca's aphasia)因大腦額葉布洛卡區(Broca's area)受損所引起的失語症,患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困難。

  【韋尼克失語症】(Wernicke's aphasia)大腦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受損所引起的失語症,患者對語句的意義理解和表達有困難。

【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為長期儲存於腦中的知識,包含圖像型與意義型的心理表徵。

【雙代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心理表徵包含了形碼與意碼兩種符碼(Code)的形式。

【命題性思考】(propositional thought)比較偏向「語文句子」的思考。

【心像思考】(imaginal thought)比較偏向「視覺圖形」的思考。

【心理意象】(mental image)在腦中所模擬的圖形,也就是所謂的「心像」。

【心理旋轉】(mental rotation)於腦中所模擬的圖形進行旋轉或翻轉等移動。

【心像掃描】(mental scaning)對於腦中所模擬的圖形進行掃描檢視。

【視覺忽略】(visual neglect)是指患者因腦部受損而導致部分的視野被忽視。

【概念】(concept)是用以代表某個類別整體的一組相關屬性

【分類】(categorization)是指將事物分派到某個概念的歷程。

【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 category):最概括且涵蓋範圍最大的概念,例如水果。

【基本層次概念】(basic level category):指在生活中思考或實際操作時常使用到的概念,例如蘋果。

【下位概念】(subordinate category):比基層概念概括性更低、更具體的概念,例如富士蘋果。

【原型】(prototype)我們想到某個概念時,腦海中經常浮現的典型例子。

【核心】(core)組成某個概念最重要的屬性。

【範例策略】(exemplar strategy):藉由概念中已知例子,比對新例子與那些已貯存範例之間的相似性。

【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ing)藉由檢視概念中已知例子,統整出共同的屬性,來假設這些共同屬性是構成概念的特徵。

【命題】(statement)由概念所組成,在推理時,可藉由命題來進行邏輯思考。

【思考風格】(thinking styles)個人面對問題或情境所產生的一種思考模式,分成「立法型」、「行政型」和「司法型」三種型態。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又譯慎思明辨)是評估資訊與推理方式是否準確、重要的過程。

【中介語】(interlanguage)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習得過程的特定時間所使用的語法系統,其特徵與結構同時受到學習者母語和目標語言的影響。

【溝通式教學觀】(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重視學習者整體語言能力發展及語言使用的語言教學觀,自1980年代起取代各教學法成為主流。

【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又稱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包含語法(grammar)、篇章(discourse)、社會語言(sociolinguistics)以及策略(strategy)四大面向。

【性別歧視語言】蘊含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歧視,對特定性別不平等的語言表達形式。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