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彙

感覺(sansation):一種訊息,感覺接受器接收到的物理刺激。

知覺(perception):一種心智過程,組織與解讀傳送到大腦的訊息。

感官(sanse):一種生理系統,以接收某一特定的物理刺激,並將此種刺激轉為電子化學訊息。

接受器細胞(receptorcel):一種身體細胞特別用來偵測及轉換傳送此細胞的某一種能量。

轉換(transduce):在神經系統中將送來的能量(如機械能、化學能或電磁能)轉換為電子化學能量以供使用。

連覺(Synesthesia):又稱共感覺、通感或連感,表示一種感官刺激或認知途徑會自發且非主動地引起另一種感知或認識。

神經學(Neurology):神經學是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發育、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學的一門科學。

骨傳導(bone conduction):骨傳導是一種聲音傳導方式,即通過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的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來傳遞聲波。相對於通過振膜產生聲波的經典聲音傳導方式,骨傳導省去了許多聲波傳遞的步驟,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實現清晰的聲音還原,而且聲波也不會因為在空氣中擴散而影響到他人。

聽覺(Auditory perception):指的是聲波通過聽覺神經上的聽覺衝動,傳送到大腦皮層聽覺中樞而產生的主觀感覺。

分貝(Decibel):是量度兩個相同單位之數量的比例單位,主要用來度量聲音強度。

振幅(Amplitude):振幅是指在波動或是振動中距離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在聲學上,振幅影響音量大小,與響度有關。

頻率(Frequency):頻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某事件重複發生的次數,在聲學上,頻率與音高影響密切,頻率越高,人耳會感受到越高的聲音。

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s,Visual Illusion):又稱錯視,指視覺上的錯覺,而錯覺是大腦對外界刺激不正確的分析。

外激素:為一種分泌至體外的化學物質,能經由嗅覺器官被察覺,而引發同類物種的反應。

內臟痛:來自內臟器官的疼痛。

移位痛:感覺身體某部位疼痛,但疼痛實際來自其他部位。

軀體痛:皮膚、肌肉、關節和筋腱疼痛。

感覺衝突理論:視覺、前庭系統和動態知覺的信息衝突或不匹配,導致噁心頭暈的症狀。

完形法則:二十世紀初時,由德國心理學家所提出,其內容是在說明人類如何解釋視覺所看到的東西,並將其轉化為認知的物件的法則。

失認症:指在沒有感官功能不全、智能退化、意識不清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下,不能使用感官辨認熟悉物體的病徵。

異族效應:是指無法分清外國人的長相。這是由於我們在知覺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知覺窄化(perceptual narrowing)"。

選擇性注意:優先注意輸入的特定的感覺訊息刺激。

注意分配:在同一時間,將心力、心理資源分配到兩種以上不同的工作上。

不注意盲視:無法察覺非自身所注意的感覺訊息刺激。

習慣化:對於一個反覆出現且沒有變化的刺激朝向反應減弱的現象。

朝向反應:機體面對新異性刺激,為準備接受訊息所表現出的變化。

自下而上加工:從環境中許多基本的感覺訊息分析,並形成完整知覺的過程

自上而下加工:利用既有知識找到關鍵特徵,短時間內將各種感覺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知覺期望(知覺定勢):根據自身的期望以特定的方式感知刺激。

輻合作用:原意指流體向同一個中心點匯集,此處指兩眼球向兩眼中間旋轉的現象。

相對運動視差:視差表示從兩個不同的觀測點,觀測同一個物體的視網膜影像的差異程度。一般來說,越近的物體,視差越大。而相對運動視差表示,與觀測物體有相對運動時,物體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觀測的影像的差異程度。

圖像線索:藝術家將三次元影像中的深度,巧妙地呈現在二次元圖畫的手法;可延伸為一個二次元圖片裡,隱含三次元影像深度的線索。

龐氏錯覺:由義大利科學家Mario Ponzo於1911年提出,內容提及影像的解讀會受環境背景的影響,並舉兩條向遠處延伸的線平行線會造成龐氏錯覺為例,月亮錯覺即為龐氏錯覺最典型的例子。

調適作用:此處指對於不同距離的物體,水晶體肌肉調整至特定的鬆緊程度,洽使物體的影像焦點能聚焦在視網膜上。**

超心理學:對於不尋常心理事件的研究。

超感知覺:透過感覺器官以外的方式獲得知覺感知外在的能力。

心靈致動:透過心靈來控制或影響物質的能力。

超感視覺:俗稱千里眼,可以不受距離或物質屏蔽影響看到東西。

心靈感應:俗稱讀心術,可以閱讀他人思想。

預知:預言未來的能力。

誘發併發組合(Induced-Concurrent Pairing):由一種感官的誘發刺激(inducer)引起的併發感覺(Concurrent)的組合,例如字體——顏色、聽覺——氣味。

先天聯覺(Developmental Synesthesia):最普遍得到聯覺的方式,與基因有關,具有家族遺傳性,但基因遺傳不是決定擁有聯覺的唯一因素。

偶發聯覺(Acquired Synesthesia):在發生一些腦部受損或疾病如中風後,甚至是失明或失聰等情況而獲得聯覺。

梭狀回(fusiform gyrus):梭狀回是顳葉與枕葉一部分,在布羅德曼分區系統為37區。也被稱作「枕顳內側回」(discontinuous occipitotemporal gyrus)。位於顳下回與海馬旁回之間。

【BOX 1 失認症(agnosia)】

定義:失認症是指在沒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識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不能通過器官認識身體部位和熟悉物體的臨床癥狀。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和身體部位的認識能力缺失。

種類:

  • 視覺性失認症:包括物體失認症、相貌失認症、同時失認症、色彩失認症、視空間失認症等。
    (1)物體失認症:病人不能認識所清楚看到的普通物品,如帽子、手套、鋼筆等。
    (2)相貌失認症:病人對熟悉的人(可包括妻子兒女等最親近的人)的相貌不認識。
    (3)同時失認症:又名綜合失認症。病人能認識事物的各個局部,但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如一幅畫上兩個人進行棒球練習,卻識別不了兩個人誰投給誰球。
    (4)色彩失認症:不能識別顏色的名稱及區別。
    (5)視空間失認症:不能識別物體空間位置和物體間的空間關係。

  • 聽覺性失認症:能聽到各種聲音,但不能識別聲音的種類。如閉目後不能識別熟悉的鐘聲、動物鳴叫聲等。

  • 體象病覺缺失症:包括病覺失認症、自身感覺失認症和Gerst-mann綜合征。
    (1)病覺失認症:又稱Anoton—Babinskin綜合征。患者對自身病情存在缺乏自知,否認軀體疾病的事實。例如否認面癱、失明的存在。
    (2)自身感覺失認症:典型表現為否定其病灶對側一半身體的存在。別人將其對側上肢給他看時,他會否認是屬於自己的。
    (3)Gerstmann綜合征:又名兩側性身體失認症。病人有手指失認症、左右定向失認症、失算症、失寫症等。但以上癥狀不一定全部出現,也可有色彩失認症、視空間失認症等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