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應用

(一)諮商專業

  現代人在生活中總是面臨一些無形的壓力,或者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之間的窒礙時,難以完全靠自己一個人解決;而諮商作為一種紓解的管道,是另一種將心理學理論作為一種直接實際運用的面向,透過「談話」的方式,協助人解決問題的專業服務。尋求諮商的當事人是諮商的主角,有權決定問處理的優先順序與深度,心理師則是過程中的催化劑,一起面對與處理問題或困擾。 一個大約的估計數字表示,諮商方式約有 400 多種,但沒有任何心理治療效能相關的研究,能指出任何一種特定的理論與技巧可以優於其他的理論。不過大致上的理論方向不外乎在於如何幫助諮商員與接受諮商的個案建立良好的互動,以及如何能有效的幫助其個案。

(二)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領域,分別為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兒童職能治療和心理疾病職能治療。而和心理諮商最不同處在於,職能治療是用運用「有目的的活動」來幫助生理、心理有障礙或是疾病之人。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希望病人不平衡可以得到宣洩,並在病人從事相關活動時,心理治療相關人員,從中評估問題所在,期望病人可以獲得生活的自主性。

(三)睡眠醫學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時間在睡眠,睡眠品質的好壞間接影響到生活品質。睡眠醫學,顧名思義就是治療睡眠相關的疾病。睡眠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包含胸腔科、神經內科、小兒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而心理師和睡眠技師在裏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要藥物控制之外,尋求對患者最適當的放鬆幫助,像是心理師會帶著失眠者,藉由每周一次的團體活動,讓同樣飽受失眠所苦的人分享經驗。其實在2004正式被認證為正式專科之前,睡眠醫學一直都只是一個副科,但隨著1970年左右,因為失眠病患的求診量增加,睡眠問題逐漸受到重視。

(四)企業管理

  不可否認的,不管在公司還是團隊中,「人」都是重要一環,而管理心理學就是一門試著去探討在管理過程中,個體的心理現象,並且應用在管理實務上,希望透過動機、誘因變化來激勵人心、改進組織結構、建立領導效率進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管理心理學主要從三個面向研究,分別是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和組織心理。在個體心理方面,由於團隊中每個個體的性格、能力、態度、目標等皆不盡相同,領導者如何藉由分析每個人的差異,給予最適當的誘因和動機,將生產力最大化,是最基礎的研究課題。在群體心理方面,首先要瞭解一個群體是由多個個體組合起來,所以管理者除了要瞭解個體本身的差異,個體之間的互動其實也直接影響到整體工作環境。如何面對個體間摩擦、增進同事間情感,群體心理的凝聚力大大考驗著管理者。最後,在組織心理部分,著重於探討組織對內或是對外的心理條件,舉凡對內的組織規範,架構,甚至公司文化的建立,像是日系企業的嚴謹、紀律,抑或是新創公司的自由、朝氣,這些氛圍都影響著員工對公司的心態;對外像是品牌形象塑造,公司整體的目標精神。整體來說,企業管理算是心理學中較實際面的部份,希望將研究應用在管理實務和個體行為,期望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五)行銷和消費

  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個性心理特徵。   消費心理學具體的研究重點主要有市場營銷活動中的消費心理現象、消費者購買行為中的心理現象﹑消費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而研究內容則包括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內在條件以及外部條件。藉由消費心理學在實務上的運用,對於消費者來說,可提高消費行為所帶來的的效益,而對於商家、企業等經營者來說則可以提高經營效益。以下列舉幾個消費心理學現象:

  1.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為一個有趣的例子。當人們進行決策時,常會把最先獲得的資訊當成一個基準「錨點」,後來收到的其他資訊,都會被拿來和這個基準錨點做比較。例如說把原本的標價「一件300元」劃掉而在旁邊寫上「一件100元」,由於300元的較高價格標示對消費者產生了錨定效應,便會讓其認為以100元購買此商品有獲利的感覺。

  2. 根據近年的產業實務與學術研究結果,「口碑( Word of Mouth )」逐漸成為衡量品牌成功指標。Lovett (2013) 的研究歸納出 3 種形成口碑的關鍵因素-功能導向、社會導向以及情感導向心理需求。

  功能導向的心理需求,形成口碑的關鍵在於「知覺風險(Perceived Risk)」,包含「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錯誤決策之後果嚴重性」。消費者為了避免事後發生不愉快的經驗,因此產生動力向其他人求助,衍生出品牌的推薦行為。

  社會導向的心理需求是因應自尊與他尊而生的口碑。消費者藉由提供別人經驗見識讓自己得到信心與價值感,此機制稱為自我強化(Self-enhancement)。在此意識下,品牌所代表的「品質感」、「獨特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經營者可以運用手段提升商品的品質與獨特性或是喚起消費者認同,進而提高口碑。

  情感導向的心理需求的口碑形成關鍵在於挑動情緒,如致力提高顧客的滿意度,讓顧客在整個服務體驗過程都維持高昂的正面情緒。媒體刊物經常使用聳動標題來刺激讀者情緒,企業也常以了不起的創新、小蝦米擊倒大鯨魚、平凡人創造不平凡事蹟等故事達到引起興奮的功效。

  3. 人類在做購買決策時,其心智決策主要可分成兩種模式:理性認知決策模式(Cognitive model)以及情感決策模式(Affective model)。處於情感決策模式的消費者(例如當要買情人的生日禮物或是吃大餐時),做決策時會帶著許多強烈的感覺,而出於理性認知決策模式的消費者(例如應付工作的消費行為)在做決策時較不情感取向,而是理性地專注於商品功能、性價比等資訊。

  學者 Laran & Michael Tsiros (2013) 發現,當人們處於理性認知模式下,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情境時會延後其購買決定,反之則會加速決定速度。但對於處於情感決策模式的消費者卻剛好相反,面對不確定的情境因素反倒會加強購買意願。

  造成上述的原因在於,人們在情感決策模式下,決策當下包含了許多情緒感覺。處於這種情境的人們會期待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感。但如果是處於理性認知模式的消費者,他們對價格以及資訊透明度很敏感,不確定性會帶來他們的困擾,導致購買意願的降低。

(六)教育和學習

一、定義   教育心理學是探討學生學習行為、教師教導行為,及兩者互動的科學;目的除解決教育上的實際問題外,在建立有系統的教學理論。

二、對象與範圍   教育心理學主要在研究人類,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教育環境下的學習心理及效果,並不只限於應用在學校場所,但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學習理論為指引來幫助他們有效研究一般人的學習模式。當中有不少學習理論廣為世人所接受,茲詳列如下:

  1. 認知論:強調主動的吸收。
  2. 發展論:根據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學童思考的能力是與日俱進的,一開始並沒有成熟的抽象思考能力,因此老師在教學上會利用道具的輔助,例如珠算盤、圖卡、小模型等,協助學生建構他們的理解模式。又或者根據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年紀較小的學童並沒有社會規範的概念存在,一切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作為行動的準則。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建立獎懲制度,讓學生知道做錯事就會受到懲罰,替他們建立起最低水平──避罰服從取向的道德標準。
  3. 建構論:由「實踐中學習」,而非依賴別人「告訴他們」會發生什麼事。教師除了觀察兒童學習外,也須要在兒童活動期間吸引他們、為發現而驚呼、並用難題刺激起。他們的理性思維。我們可以向他們發問:「真奇怪,為什麼開水不會從那盛滿水的杯邊流出來呢?」教師有時會在兒童發生衝突時介入,但他只會強調他們應找出問題所在,並促進他們去尋求解決辦法及自行調解。
  4. 社會認知論:強調觀察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的行為改變是觀察他人行為及其後果的結果。
  5. 動機理論:個體的激勵價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則他完成目標的努力程度也愈大。
  6. 行為主義:教師可以通過向遵守課堂規則的學生進行表揚、頒星、等各種有系統的獎勵,來改善學生的行為。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