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中文字方面的研究

文字的認知和閱讀能力的習得一直是心理學家所好奇的範疇,而中文字的學習更被近年來的心理學研究者所重視,因為中文字不同於拼音文字,沒有「字母-音素的對應關係」,沒辦法根據字的組成去推測字的讀音,反而必須一個一個字的去記住讀音。這樣的特性讓中文的學習歷程成為現今許多心理學研究的方向,而研究的做法主要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母語為拼音文字的人對於中文的學習,其二是:母語為中文的人對於中文的學習。

(一)母語為拼音文字的人對於中文的學習

根據研究顯示,母語為拼音文字的成人,對於漢字的學習與認知是漸進的過程,剛開始會將漢字看成點線組成的方塊圖形,對每個字有大概輪廓的印象,把每個字當成獨立的個體在記憶。

隨著不斷的學習,學習者對於字的結構開始有簡單的認知。而經過數年的學習之後,學習者可以分辨出漢字中左右、上下、半包圍等不同的結構,並開始知道怎麼分析字形、推測漢字的規則。

(二)母語為中文的人對於中文的學習

根據研究顯示,一個精熟中文的讀者能夠依據中文的構字部件來判斷中文字的讀音,因為中文字中有很多的形聲字,形聲字的部件中有著聲旁和形旁,聲旁是提示讀音的線索,所以中文讀者能夠藉此來判斷中文字的讀音,Shu、Anderson及Wu (2000)將這樣的知識、能力稱為表音覺識。

那中文讀者如何判斷中文字中的哪個部件是讀音的線索呢?分析結果顯示,在新聞語料庫中的中文字,聲旁出現在右邊的比率是出現在左邊的七倍。而中文讀者在大量接觸中文字並瞭解中文字的構字規則後,讀者會傾向以中文字的右部件來猜測文字的讀音,發展「右部件優勢」的策略。而根據研究顯示,中文讀者至少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就已經瞭解到中文的構字原則,也就是開始認為一個雙部件併列字由該字的右部件表達字的發音。

如果中文讀者在處理單一個字時是藉著分析其聲旁來判斷讀音,那麼在閱讀由多個字組成的文章時,又是如何判斷的呢?是否還是依據每個字的構字原則來判斷?若要研究閱讀者在閱讀時處理文字的過程,觀察閱讀者的眼動(eye-movement)是一種最直接的方法。Tsai、Lee、Tzeng、Huang和Yen(2004)就透過觀察讀者的眼動證實了中文讀者在閱讀由多個文字所組成的文句時,會藉由文字的構型原則來判斷讀音,進而閱讀。

(三)結論

從以上兩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學習者剛開始學習中文時會將中文字視為點線組成的方塊圖形,但隨著接觸中文的時間越來越長還有學習到的中文字越來越多,會開始意識到中文字中若隱若現的規則,亦即文字的部件中含有讀音的線索,並能夠以此來判斷中文字的讀音,進而懂得閱讀中文。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