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與記憶

大腦對從不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有不同的吸收率。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在通常情況下,大腦對視覺輸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達83%;對聽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為11%;嗅覺可達3.5%;對觸覺和味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最低,依序為1.5%和1%。

人們在記憶外部信息時,必須先要去接受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個,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有多種感官參加的記憶叫做「多通道」記憶。這種記憶方法的效果比單通道記憶強得多。

多種感官同時接受知識,就可使同一內容的大腦皮層上建立許多通路,留下多種痕跡,即使某一痕跡淡薄了,還有其他痕跡在,可以使記憶重現。[24]

一、嗅覺與記憶

嗅覺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中傳遞唯一不經過視丘(thalamus)的,而是直接將刺激傳到大腦中許多與情感與本能反應相關的腺體,例如杏仁核(管理各種情緒、憤怒與恐懼、慾望與飢餓感)、海馬迴(管理長期記憶、回憶過往情境、空間感受)、下視丘(主管性慾望和衝動、生長激素與賀爾蒙的分泌、腎上腺素的分泌控制)、腦下垂體(掌管各種內分泌激素,也是大腦的總司令),因此嗅覺是最直接而且能喚起人類本能行為和情緒記憶的感官。一個描述嗅覺喚起從前記憶的現象是普魯斯特效應,而由於嗅覺是如此直接喚起記憶的感官,也有人許多利用嗅覺來幫助記憶。

1.普魯斯特現象

關於嗅覺喚起過往記憶的描寫,最著名的莫過於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其名作《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描寫喝下午茶時的撲鼻的香氣喚醒在貢布雷(Combray)的童年時光的一段文字,在原作中普魯斯特花了整整四頁來描述這一幕,經過後人刪減,擷取如下這段:

「一整天的陰沉。想到明天也會一樣低氣壓,讓人實在提不起勁。我呆呆地舀起一匙剛才浸過瑪德蓮的熱茶到唇邊。溫熱且摻著蛋糕碎屑的茶水一沾染我的上顎,我不禁渾身一顫,停下動作,專心一意感受那一刻在我的體內發生的絕妙變化。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貫穿我的感官,卻是驀然獨立、無牽無掛,不知從何而來。」 「驀地,記憶蘇醒了。那正是那段他待在貢布雷期間、每個周日早晨都會嘗到的瑪德蓮蛋糕的滋味,因為在當天早上不到做禮拜的時間我不會出門。當我去姑媽蕾歐尼的臥室向她請安,她都會給我這種小蛋糕,而且會先放到她的茶(道地紅茶或菩提花茶)裡沾浸一下。

這種小點心之前都沒能讓我想起任何事。或許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只是在糕餅店櫥窗內的經常看到它卻沒想嚐。放在糕餅店托盤上的瑪德蓮,其形象已經與貢布雷那段歲月脫鉤,融入較晚近的日常生活中;也或許是因為那些記憶被束之高閣、拋在腦後的時間太久,以至於現在什麼也沒有留下,一切皆已散落。」

因此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當然不只是普魯斯特,相信你我都曾經有過這種嗅到某種味道就喚起了許多過往記憶的經驗,這個過程飛快而深刻,彷彿往日的情景都在眼前進行著,因此嗅覺是多麼直接的感官。

2.利用香氛促進記憶

由於嗅覺喚起記憶的機制是多麼飛快而深刻,因此有人利用這點,在書房裡擺上香氛,閱讀的時候不自覺的讓香味與學習的過程產生連結,然後在考試的時候再眼鏡上或是筆上塗抹同樣味道的香氛,幫助提取之前念書時的記憶,有助於在考試上得到更好的成績。

另外,根據一個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香味能促進白天學習到的事物的記憶。這個實驗是呂貝克大學和漢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做的,他們要求醫學院的學生記憶電腦中一組一組卡片出現的位置,然後在其中某些學生的面罩中提供大量玫瑰香味讓他們吸入。接著讓所有醫學生在半小時之後入睡,並在他們頭上接電極以追蹤他們睡眠的深度。人的睡眠分為深度睡眠(慢波睡眠)、淺度睡眠,以及不斷做夢的快速眼動期。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進入漫波睡眠時期時,再度發送玫瑰香味。在他們醒來之後,讓他們指出原本卡牌的位置。結果是,在記憶卡片階段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高達97%,而沒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就只有86%。並且,如果是在快速眼動期或睡眠前再次聞到香味,就沒有如在慢波睡眠其再次聞到香味達成的記憶效果。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深度睡眠的時期,海馬迴會重新啟動白天時學習事物的神經傳遞過程,因此鞏固白天的記憶。而嗅覺的刺激快速的傳遞到海馬迴,加強了這個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達到促進記憶的效果。而這個實驗的核磁造影紀錄也顯示在深度睡眠期間,若是聞到白天曾經聞過的香味,大腦皮質與海馬迴的活動也會變得更活躍,更加篤定了香味可以促進記憶這個假說。

二、視覺與記憶

1. 視覺與語音轉錄

既然閱讀是把眼睛看到的文字符號化為意義,那閱讀理解不就是把這一個個由字到義的概念串起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視覺在短期記憶中的停留非常短暫,閱讀時眼睛掃描一行文字,看到後面的字時,儲存在感覺記憶裡的前面那些字已經忘記了,前後意義就串連不起來,所以在視覺處理形和意義的理解之間,一定有個加強記憶的運作,使讀者閱讀時感到非常順暢。有學者發現,我們會把視覺傳遞的資訊轉換成語音的現象,稱為語音轉錄。

一項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銀幕上先出現一個凝視點,接著有三行字母同時出現(每行含四個字母),停留50毫秒,然後呈現一片空白,受試者要立刻報告螢幕上曾出現過哪些字母。結果大部份的人只能記住7個字母左右。但是受試者皆認為,在報告全部字母的過程中,記憶就已經消失了許多,因此這樣的實驗方式低估了他們的瞬間視覺記憶。

因此實驗做了以下改良:受試者不再需一一回報,而是電腦會隨機出現高、中、低音,聽到高音時,只要報告第一行,聽到中音,報告第二行,聽到低音,就報告第三行,再把結果乘以三,估算出視覺記憶的總量。

實驗的結果相當驚人,幾乎每個受試者都能記得12個字母!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觀察到了兩個現象:第一個觀察到的是,受試者在視覺訊息一閃即過之後,嘴唇會輕微移動,像是不由自主唸出字母的音;第二個觀察到的是,事後回憶的報告中,受試者出現的錯誤很特別,明明視覺訊息的字母是曲線的「S」,但報告卻是直線條的「X」。這種錯誤不可能是視覺的,只能用語音的相似性來解釋,而且這類型的錯誤會因為回憶時間延長而增加。結論很明顯,視覺訊息裡的物理性在認知處理過程上,轉成為抽象的語音碼。[15]

2. 視覺筆記法 (右腦記憶法)

視覺凌駕了我們其他的感覺,它還花掉我們大腦一半的資源,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演化過程上,大部份威脅到我們生命的東西都能夠用視覺偵測,即使人類現在已經遠離非洲大草原,這個演化的結果也依舊存在。

片佔絕對優勢的原因之一,在於大腦其實是把「文字」看成很多的「小圖片」,我們要讀出那個字以前,大腦也必須先辨認出這個字的特徵;即使我們已經使用文字那麼多年,「特質辨認」這個歷程仍然無法忽略,只是它能夠盡量變得比較快而已──我們無法直接認字,但可以直接認出圖片。人的左腦負責語言活動和思考邏輯,右腦則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而單獨使用左腦的學習絕對不會比加上右腦來得有效率;即使你無法立刻使用更多的圖像甚至影像化教材,持續使用同一本字典而且經常翻閱,那也會成為圖片並映在你的腦海!

在這裡提出一些好用的筆記法,主要是運用人類右腦的圖像記憶來輔助:[28]

  • 使用藍色墨水,提升記憶力
    藍色是「連結色」:網站的連結畫面就是藍色。相反地,斷絕連結的時候就常常用黑色。也就是說,現代人已經在不自覺間形成「互相連結的顏色=藍色」的認知。
  • 按照「藍→黃→綠→紅」的順序記憶,以色彩強化印象
    紅色:一眼就明白。
    綠色:三秒後才反應過來,記憶不可靠。
    黃色:有印象,但不知所以。
    藍色: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三、聽覺與記憶:

聽覺記憶是透過聽覺作用把舊的聲音符號跟新的聲音符號統整結合,因而建立對新的聲音符號的認知。這個過程要依靠個體對於聲音符號的保存、回憶和再認等聽覺記憶能力。聽知覺嚴重困擾者,不容易解釋所聽到之聲音符號的意義,並且缺乏聽覺記憶力,甚難把聲音跟其所代表之事物與經驗結合,或者不容易回憶聽過的聲音。聽覺記億之涵義包括下列三項:

(1)能注意聽覺刺激的詳細內容

(2)能覆述所聽到聲音的內容

(3)能儲存並再現所聽到的資料

聽覺記憶異常指由聽而知的過程雖經建立,但是記不住所形成的這種認知結果,不易回憶所聽懂過的語言,於是發生語言選用困難。如聽音之後不能記住字音並再生而說出話的兒童,會以非語音的聲音代替語音來表達某種意念。如以狗吠聲「汪汪」聲來代替要說的「狗」這個音。   

在教育意義上,聽覺記憶訓練是指導兒童重視所聽到的資料,並且能將此等資料回憶與運用,同時訓練兒童依賴聽覺,擴大其記憶幅度。教師可以採用如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之教學活動方式來指導兒童聽後覆述並表演之。

綜上所述,聽覺記憶即是保存並覆述所聽到的資料的能力。

  • 音樂療癒力

    音樂是人類文化中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既是一種表達方式,更具有強大的情緒感染力。與其他醫學療法相比,音樂治療顯得平易近人,不但花費較少、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患者也認為這是令人愉悅的療法。更重要的是,和常見的藥物治療相比,音樂治療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這些優點都讓病患樂於長期接受音樂療法,也讓治癒的機率大為增加。

    這裡舉出一個實際案例:11歲的蘿瑞中風嚴重損害了左半腦,包括負責原本語言認知的腦區布羅卡區。中風之後的蘿瑞仍然可以了解別人說的話,但是不論如何努力,就是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從蘿瑞嘴巴發出的僅僅是一串毫無文法、混亂不清的聲響,和他人交談與溝通似乎是奢望!

    然而如蘿瑞一般的失語症病人,雖然無法正常說話,但他們的歌唱能力卻完好無缺。於是,藉著引導病患在說話時加入不同的旋律、節奏或重音,以旋律音調治療方式,逐漸改善他們說話的流暢度。蘿瑞在經過15個星期的治療後,可成功說出一個完整語句;經過數年的訓練後,現在的她可以巡迴演講,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中風病患。音樂幫助蘿瑞找回她的語言能力。

    腦造影的研究發現,不論是純粹聆聽音樂,或從事音樂表演與創作,這些活動皆會活化各種與情緒、回饋、認知、感覺與動作相關的腦區,甚至強化這些腦區之間的連結。因為具有這樣的功能,音樂能幫助神經系統從損傷中逐漸復原。[16]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