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老年人的發展-不同時期相關研究的比較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從1999年開始被重視,國際上探討老人照顧、老人角色和健康老化的研究越來越多。而近幾年針對這個議題的本土研究也備受討論,2012應用心理學刊60期更以「邁向正向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為題做專題討論。因此本書針對較早期和近期各擇一篇研究做比較和分析。

(一) 孝道和現代家庭結構的衝突

〈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之初探〉(陸洛、陳欣宏,2002)是台灣早期幾篇探討老年人的角色調適。此研究從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和代間關係出發,探討老年人在調適期會重要的影響因素和傳統孝道對於老年人角色轉換的影響。

此研究採半結構式質性深度訪談法,針對63到85歲,平均年齡為71.5歲的22位受訪著做訪談。其性別、教育程度、婚姻、居住狀況和經濟能力皆有所不同。受訪結果整理成下面幾點:

  • 邁入老年後的家庭角色

老人對自我家庭角色的看法:在老化過程中社會並沒有提供相關的準備教育,因此對於老年的生活準備往往是退休後才開始。而經濟的自主和健康自律是初老民眾視為最重要的指標,經驗傳承則是許多老年人的次要目標。如同馬斯洛的理論,當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才會思考社會及尊重需求。若在健康和經濟上較缺乏的狀況下,則容易有缺乏自信而對老化有負面想法

  • 老人家庭中的代間關係

老人對代間關係的期望:由於傳統儒家思維和價值觀,老年人會有「孝順」的許多期待,包含養兒防老的經濟支持、感情上的關心、同住的互相照顧等等。但同時也對現況限制有所理解,最終形成現況和期望間的掙扎和落差。

從這個早期的初步探討,陸續有探討孝道和傳統文化對於老人在華人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教育和引導中年人順利的調適進入老年人的角色以及生活。而近幾年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的快速發展,這個概念也被引入幫助老年人的老化調適。

(二) 正向老化的影響因素

〈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看台灣初老期 (Young- olds)民眾的老化調適〉(高旭繁、許淑華,2012)是2012應用心理學刊的主題專題之一。正向心理學從1998年Seligman提出,讓人用正面的角度觀察生活,進而影響未來。而這篇研究運用正向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正向心理學如何幫助初老期的人調適進入老年期。

此研究採半結構式質性深度訪談法,訪問5位6~74歲間的受訪者,針對目前生活適應狀況、老化的看法以及影響老化調適的因素做訪談。此研究將重要因素歸結為下列幾點:

  1. 身體健康、經濟無虞:如同前述研究,健康和經濟的穩定仍被視為適應老化的重要因素和指標。但在此將身體和經濟自主和自我價值及尊嚴感連結成因果關係,跳脫馬斯洛建構的有順序性的需求金字塔。
  2. 積極行動:無論是休閒活動、家庭互動或是社會參與,任何與社會及他人互動的行為皆不止會減緩心智老化的速度,亦能讓初老期民眾更順利的轉換進入老年期新的角色,並更能找到自己在社會、在家庭中,甚至對於自己的價值。
  3. 正面心態:如同正向心理學所詮釋,若可以用正向的心態去面對身體老化以及角色轉換,將更順利的適應老年生活。此研究將獲取主觀幸福感的方式歸為三類:向下比較、不愁生活以及知足享樂。透過這三種方式,即使是在身體衰弱的狀況下亦能維持正向心態面對。

此研究除了應證前篇針對健康及經濟狀況對於初老期民眾的重要性之外,也將正向的態度加入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更認為即使在前述的兩個因素逐漸衰敗時,也能透過正面思考的調適有更好的心態以及角色上的調適。

(三) 小結

相較於幼兒以及青少年發展,老年發展相對不受社會所重視和討論。但隨著高齡化趨勢,台灣社會也逐漸在探討老人照顧的相關配套措施。但除了相關設施和法規的訂定外,其實更重要的事成人進入老年的調適教育。雖然兩篇中皆認同的兩大因素:健康和經濟能力,並非政府或社會能夠直接協助和決定,對於生老病死以及老年角色的正向思考教育和推廣適當的老人社會參與,皆是政府、民間團體以至於每個家庭皆可以致力去幫助長輩更能在老化的過程中有更順利的適應過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