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念

記憶是人類學習各種行為的基礎,也因為記憶,個體能夠思考、理解、判斷。記憶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未來,也能重溯過去發生的事件,因此記憶對人類而言十分重要。 將外界訊息轉為記憶有固定的程序,而這些記憶又因為性質不同,可以分成三個種類;測量記憶與遺忘的方法,亦有三種。透過這個章節的介紹,我們將幫助讀者更加了解記憶的機制與特點。

一、概覽

(一) 記憶的三個運作階段:編碼、儲存、檢索

  1. 編碼

    編碼是訊息的收錄,指將外在環境的刺激,轉換成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的歷程,外在環境的刺激包含聲音、氣味、文字、顏色等,這些訊息都需經過編碼的過程,才能儲存在記憶中。編碼的過程中,會將較為客觀的感覺轉換成主觀上有意義的體驗。

  2. 儲存

    儲存是訊息編碼後,保留在記憶中的歷程,方便之後檢索使用。根據完形心理學者提出的「記憶痕跡理論」(trace theory),訊息收錄後會在神經留下紀錄,即為記憶痕跡。他們認為經過學習的活動後,這些訊息會在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這些痕跡之後會逐漸消失,最後造成遺忘。

  3. 檢索

    檢索是找出儲存在記憶裡的訊息。在檢索訊息的過程中,通常會先將訊息解碼(decoding),其為編碼的反轉換,因而將訊息還原成編碼前的樣子。如果沒有記憶檢索,編碼和儲存即失去作用。

(二) 遺忘的現象

  1. 消退理論

    記憶在生成後,長時間不被利用就會慢慢消失,但卻有許多現象是消退理論無法解釋的,例如:人們經常回憶起很久以前的往事等。

  2. 干擾理論

    與其說是喪失了記憶,不如說是一段特定的記憶被抑制或受到其他記憶的干擾。具體而言,人們的記憶不只會消退或消失,更有可能互相干擾、影響。其中依照記憶產生的先後而互相影響的情形,分為順向干擾及逆向干擾,詳見後續章節。

  3. 舌尖現象

    當人對受到的刺激解碼不完全時,會進入看似「知道卻想不起來的」狀態。因為人類將同一記憶分為不同部分存放,若無法透過解碼全部取回時,即會造成此現象。

  4. 遺忘的性質

    遺忘可分為動機性遺忘和機體性遺忘,亦可簡單解釋為心理上的遺忘和生理上的遺忘。

(三) 補充

  1. 注意是記憶的門檻

    若給予注意,則信息可以進入感覺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反之,若缺乏注意 ,則信息很難進入記憶系統。

  2. 複誦可分為維持性複誦與仔細複誦

    (1) 維持性複誦:

    單純地重複唸出想記住的訊息,以便保留在短期記憶中,在此情況下,這類複誦並沒有使用到太多的注意,因此信息很難進入長期記憶。舉例來說,媽媽的朋友打電話到家裡,但媽媽不在家,當對方告訴你他的電話號碼時,你只是單純複誦並且短暫記起,若沒有在當下拿筆寫下號碼,等媽媽回家時你可能已經忘記號碼。

    (2) 仔細複誦:

    與維持性複誦相比,仔細複誦最大的不同是對一個信息給予特別的注意,如同背單字時不只簡單的複誦,可能還會搭配手寫來加強記憶。仔細複誦較易將信息輸入長期記憶當中。

  3. 短期記憶如同電腦的記憶體

    經過一段時間後,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不是喪失,就是進入長期記憶。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