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期的發展

一、中老年期的身體發展

(一) 身體機能

中年期約為40至60歲,人的身體機能大約在30歲時到達顛峰,40歲開始走下坡。在中年階段,女性約在40至50歲會面臨更年期及其所帶來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適,還有心理方面會遇到的抑鬱及煩躁不安,而男性雖然不向女性一般有顯著的更年期,但在約50至60歲時,荷爾蒙也會緩慢下降,出現精力下降的問題。除了男女個別遇到的情況外,就身體外觀看來會有因為膠原蛋白流失而產生的皮膚皺紋及凹陷,另外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三大健康問題為心臟病、癌症及肥胖等,這些都需要好好注意。

老年期的年齡層為60歲以上,處於老年期的人身體變化會更加明顯,除了皺紋及老人斑等外貌改變之外,也易有視力下降、失聰、行動遲緩、感覺遲鈍、骨質疏鬆等問題產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骨質疏鬆較男性更為廣泛,因此70歲以上的老人意外發生機率也提高很多。

(二) 大腦

中年期的大腦難以避免的會在短期記憶、注意力、靈活度方面有所下降,然而還是有其優勢。例如空間想像力、邏輯推理等更高級的功能不會輸給年輕人,只不過是因為記的知識較多,提取得慢些罷了,也就是指結晶智力不會隨年齡的增長有明顯的退化。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人文領域研究員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2016剛出版的著作《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裡指出中年人在面對問題與處理挫折上會比年輕時更有智慧,也更有實踐人生的能力。人類的腦袋在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學習後,站在半百之年的他們的腦袋其實更為靈光,站在過去累積的經驗、知識之上,更有開創未來的能力。

老年期除了身體方面的退化以外,老年痴呆症、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也是常見的老年疾病。阿茲海默症的特徵為記憶、推理、語言能力及身體功能會逐漸惡化,最終致命,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妥善的治療方法,但若早期發現是能夠有效減緩發病速度。隨著人們老去,腦室周圍細胞漸漸凋零,導致腦室的體積增加、腦溝變寬。老年期腦部重量與腦部體積的減少,可能是細胞的流失所導致。而且大腦皮質會隨著人的年紀增大而有許多區域縮小,同時髓質也會跟著退化,使前、後腦間的聯繫因此而減少。所以,年輕人腦部各區域可以維持同步,但是老年人大多沒辦法。

二、中老年期的認知發展

在認知發展方面,一般而言人類的記憶思考能力約在20歲時抵達顛峰,語文、空間知覺、歸納推理等能力則在約40歲時抵達顛峰,而這些能力要到60歲左右才會開始顯著下降,但有些人則到80歲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的差別何其健康情形有關。另外,在某些方面,男女也有優劣之差。例如,在數字及空間方面,男性普遍優於女性,但在語文及記憶方面則是女性較好。

針對認知發展有兩名著名學者曾分別針對橫斷面及縱貫面做過相關研究。橫斷性方面是John Horn (1980),將智力分為流體智力:空間及抽象推理能力,結晶智力:經驗累積的資訊及口語技巧。根據其研究結果顯示,結晶智力是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到老年期逐漸趨緩,流體智力則是一樣穩定上升,但到成年期早期達到頂點後開始穩定下降。縱貫性方面則是K. Warner Schaie針對成年期所做的研究,他將智能分為六種:知覺速度、推理能力、語言記憶、空間能力、數字能力及語言能力。在他的研究結果中,語言能力及語言記憶都是呈穩定上升,大約在40歲左右會逐漸趨緩然後穩定無太大變動,而推理及空間能力則是在成年初期有顯著上升,在中年期達到顛峰,然後於老年期下降,至於數字能力及知覺速度都是呈現下降趨勢,兩者只差在知覺速度於25歲是顛峰,然後以顯著趨勢下降,而數字能力則是在成年初期是穩定不變,但在步入中年期後開始下降。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到了中老年期的確會有一些智力是減弱的,但也有些智力是慢慢累積,到老年期才達到頂點。對於老年人在其認知方面的衰退雖可藉由運動或教育訓練來延緩,但其效果終究有限。

三、中老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在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理論中提到,中年期為傳承vs.停滯,老年期為圓滿vs.絕望。成年期的婚姻及事業成就會影響到中年期的發展,進而影響中年期會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年危機,或稱中年意識更為恰當。老年期會遇上的最大問題為退休後的生活及面對死亡,退休後的生活如何安排與晚年生活的品質及身體發展等息息相關,而在面對死亡時,人都會回顧一生,是圓滿的過完這一生抑或是對這人生充滿悲觀及絕望,這都是每個人會遇到的最後課題。

中年危機在前一小節已詳細介紹過,因此在這就講述中年期會遇到的其他社會情緒。一般而言,到了中年期的人在事業上多有著固定的收入及社經地位,可謂人生全盛時期,但也必須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處於這個階段的中年人大多都是上有父母要侍奉,下有子女要養育,在這般壓力之下有些人無法適應,再加上事業無成就或是扛不住這般巨大壓力就容易陷入中年危機。

大多數人都會在55至65間從職場上退休,邁入人生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多數人都會因為生活頓失重心而手足無措,少了職場,子女又都已成人不在身邊,空出來的大多時間都不知該做什麼。事先對退休生活做過規劃的人很快就能適應,並找到新的重心,重回群體之中,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相反的有些人則是因為毫無規畫而鎮日將自己關在家中,被空虛和面對日漸老化的不安整垮。一般而言,退休後的老年人健康狀況會逐漸下降,此時若是少了社交生活,沒有周遭人的關心,甚至失去伴侶都會讓老年人陷入情緒低潮,產生厭世情緒而自暴自棄甚至自殺,因此面對老年人,作為子女應該多給予關心鼓勵,面對失去老伴的父母也可支持他們另尋新伴侶,陪伴他走完最後的階段。

老年期: 老年期一般指65歲以上的族群,依據Havighurst的理論,此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為(一)調適體力與身理、健康的變化(二)調整失去工作與收入來源(退休)的心態與作息(三)從伴侶的死亡中調適(四)與同齡人士交流

老年人是逆向發展的,退休、收入、身理上的健康都是不斷在失去,因此心理上對多方面的調適是必要的,另外還需保持一正向的心,願意認識新的人並與之交流,位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並不忘終生學習,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面對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個課題,也是老年人最終要面對的難題,大體來說,在人生各階段都發展良好的人會較能坦然接受生命要走到終點的事實,因為覺得自己的這一生是有價值、是圓滿的,反之,回想自己一生走來階高不成低不就,累積許多遺憾,無奈生命已接近終點,此時容易產生絕望。若是能有著精神上的寄託,老年人就能較容易接受死亡。

總之,人若想健康老化,安然接受死亡,就必須讓自己的心態及身體保持健康,不因自己感到自己年老就拒絕社交、拒絕學習,如此,便能安享天年。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