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 Psychology of Love
愛情是人們生活中常煩惱的課題之一,常常我們都認為愛是瘋狂沒有邏輯,即使如此許多的心理學家還是想要理解這種情緒是為什麼以及如何發生的。
一、喜歡vs.愛 like vs. love
1. Zick Rubin的愛情量表(Rubin's Love Scale)
喜歡還是愛許多人常常分不清楚,心理學家們也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喜歡和愛的不同,通常喜歡偏向友情,彼此雖然互相吸引,樂於分享,但不會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註[15],Rubin認為喜歡與愛兩者是不同的情感,他認為愛的成分有3種註[1]:
- 關懷(caring):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跟自己的一樣重要
- 依附(attachment):希望可以被關心、被認同和與他人實際接觸
- 親密(intimacy):互相分享感受與想法
喜歡的成分也有3種:
- 對對方有正面的評價(admiration)
- 尊敬(respect)
- 對方與自己的相似度(similarity)
根據以上這些成分,Rubin設計了以下的愛情量表,想測試自己對某人的情感如何嗎?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回答吧!
(1)他情緒低落時,我覺得重要的職責就是讓他快樂起來。
(2)所有的事件我都可以信賴他。
(3)我覺得要忽略他的過失是件很容易的事。
(4)我願意為他做所有的事情。
(5)對他,我有一點佔有欲。
(6)若不能跟他在一起,我覺得非常的不幸。
(7)我孤寂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
(8)他幸福與否是我很關心的事。
(9)我願意寬恕他所做的任何事。
(10)我覺得他得到幸福是我的責任。
(11)當和他在一起時,我發現我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著他。
(12)若我也能讓他百分之百的信賴,我覺得十分快樂。
(13)沒有他,我覺得難以生活下去。
(14)當和他在一起,我發覺好像兩人都想做相同的事。
(15)我認為他非常好。
(16)我願意推薦他去做為人所尊敬的事。
(17)以我看來,他特別成熟。
(18)我對他有高度的信心。
(19)我覺得什麼人和他相處,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印象。
(20)我覺得他和我很相似。
(21)我願意在班上或團體中,做什麼事都投他一票。
(22)我覺得他是許多人中,容易讓別人尊敬的一個。
(23)我認為他是12萬分的聰明。
(24)我覺得他在我所有認識的人中,是非常討人喜歡的。
(25)他是我很想學的那種人。
(26)我覺得他非常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
結果分析:1~13項為愛情量表的部分,14~26項為喜歡量表的部分,比比看哪個部分符合的項目表較多,就知道比較偏向喜歡還是愛囉!
2.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由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所提出,認為愛情是由三種成分所組成分別是:
- 激情(Passion):主要來自於對性的需求,渴望與對方發生關係
- 親密(Intimacy):兩人在一起感到幸福愉快,並互相扶持
承諾(Commitment):決定愛一個人,並保護這份關係
這三種元素彼此間互相配合產生了7種愛的模式
- 只有親密=喜愛(liking)
- 只有承諾=空洞之愛(empty love)
- 只有激情=迷戀(infatuation)
- 親密+承諾=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
- 親密+激情=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 承諾+激情=愚昧之愛(Fatuous love)
- 三元素兼具=全愛(Consummate love)
Sternberg認為當愛情三角的面積越大時愛情會越豐富,且只有具備三元素的全愛才能算是真正的愛情,但是就跟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全愛是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二、為什麼會被吸引?
1. 吊橋效應^1
當人們處在危險的情況時,會心跳加速,如果旁邊又剛好有人,容易把這種緊張感誤以為是愛上對方而怦然心動,這是1976年加拿大的心理學家Donald Dutton和Arthur Aron所提出,他們進行了幾種實驗註[4]。
- 實驗一
他們請了一位漂亮的女助理,分別在三個地點70公尺高的吊橋上、矮石橋上和安靜的公園,對三組男大學生進行調查,先請他們填寫問卷,再請他們根據一張圖來編故事,調查結束後女助理給了他們她的電話號碼,結果在吊橋上的大學生回電人數最多,且編出來的故事具有較多的愛情成分。
- 實驗二
同樣也是矮橋與吊橋的實驗,他們讓一位漂亮的女士站在橋中央,等著路過的男性,並告訴他們她正在進行實驗,希望能做些調查,然後留下她的電話號碼,結果在吊橋上的男性有一半回電,而在矮橋上的男性回電率只有一成多。
人在吊橋上時因為緊張而感到心跳加速,基於情緒二因論2(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我們會試著找出原因,而可能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為在吊橋上感到害怕,二是因為被對方的魅力所吸引,在無法確定真正原因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3(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的情況,而誤以為自己愛上對方。
2. 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
人們對於自己越熟悉的事物往往越容易產生好感,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曾經試過讓受試者看一本畢業紀念冊(受試者並不認識上面的人),然後再讓他們看一些人的照片,這些照片出現的次數不一,之後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看法,結果發現出現次數越多的人,受試者對他們的好感度越高,而那些次數少的相對地不太受到青睞,這就是曝光效應,當一個人事物越常出現在面前,越有可能喜歡上他(它)註[5]。
限制條件:
- 一開始就反感的話,無法產生曝光效應
- 討厭的人事物看多了,只會增加厭惡感
- 曝光時間太長或太頻繁,可能會有反效果
曝光效應並不是什麼情況都能適用,通常每次刺激時間短,頻率介於10~20,效果會最好,當曝光次數過多容易膩,甚至產生反感。初始效應對曝光效應影響很大,如果第一印象不好的話,曝光效應反而會增強負面印象。
三、戀愛中的生理反應
1. 腦區運動
人類學家Helen Fisher曾做過研究。他找了32名民眾來做研究,17人是處於熱戀中狀態,15人是剛剛被另一半給拒絕 (失戀狀態)。Helen Fisher對這32個人進行腦部MRI掃描,在進行掃描時,她會給受試者看戀人的照片,中間穿插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活動,用來觀察腦袋高度運轉和休息時的一些差異註[6]。
她發現17個熱戀中的人的腦部有個小地方在活動,該處叫做腹側蓋區(VTA),VTA區是腦部回饋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較深層的位置,跟慾望、動機、專注與渴望相關,那裡有可以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細胞,並且將它輸送到許多腦區,有趣的是,這個區域在古柯鹼毒癮發作時,也會有一樣的反應,當我們談戀愛時往往會無法自拔、喪失自我,強烈地渴望能夠和對方在一起註[6]。
而在另外15名失戀中的人的腦袋裡有3個腦區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個腦區居然就是VTA區,證明雖然處於失戀之中,我們非但不會放棄反而陷得更深,這個回饋系統,在我們無法如願時反而更加活躍,促使我們盡全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註[6]。
第二個腦區是計算得失的區域,失戀中的人會無法控制地想著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當我們願意冒很大的險去得到巨大的報償或損失時,這個腦區也會運作註[6]。
第三個腦區與對他人的深度依戀有關,當我們遭到拒絕時,還是會對對方產生深度的依戀,而這個腦區的回饋系統會讓人積極且專注地用盡一切手段,去得到他所想要的註[6]。
Helen Fisher認為愛是種來自本能的需求,愛與性慾不同,愛讓我們可以專注在一個人身上,愛跟成癮其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們會無法克制地去想著一個人,不斷地想跟他親近,就算以為戒掉了,哪天突然想起時,這份情感又會再次復發註[7]。
但是愛情不是光靠本能就能夠持久,等到剛開始的熱戀期過去,無論是皮質醇或是睪固酮等化學物質的分泌都會回復正常,此時大腦皮質會介入,開始認真的評斷這個人是不是適合一起繁衍後代的對象註[9]。
以下介紹一些與愛情相關的物質:
- 多巴胺(dopamine):
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擁有讓人感到快樂興奮的作用,由於這樣的功能,醫學上會使用來治療憂鬱症,多巴胺可以激起人們的慾望,讓我們積極的去追求某件事,戀愛的人腦內通常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毒品也可以增加腦內多巴胺的分泌,顯然我們對於多巴胺給予的刺激容易上癮,然而多巴胺分泌過多會導致過度亢奮,甚至出現精神分裂的情形註[8]。
- 睪固酮(Testosterone):
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主要由睪丸所分泌,卵巢或是腎上腺也會分泌少量的睪固酮,它是主要的雄性激素,可以增強體能、性慾、骨質密度等,對於雄性化的第二性徵發育影響甚大,有趣的是,談戀愛時腎上腺的刺激作用會使女性的睪固酮分泌增加,男性的則會減少(此研究結果應是針對異性戀,對於其他性向是否也會如此尚未得知)註[8]。
- 血清素(serotonin):
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影響的範圍非常廣,從情緒、性慾到學習、記憶等的腦細胞都會被血清素影響,擁有讓高昂的情緒冷靜下來的功能,一般認為血清素若是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憂鬱症註[10],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增加血清素可以減少動物間的攻擊性行為,當人在戀愛的時候,皮質醇分泌會增加進而導致血清素的分泌減少註[12],因此戀愛中的人是比較容易跟別人起衝突的,甚至會有強迫症的傾向註[11]。
- 催產素(oxytocin):
由下視丘所分泌,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幫助分娩,也可以促使乳汁的分泌,有助於母親和嬰兒間建立連結,因此又被稱為「擁抱荷爾蒙」,催產素被認為有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增加信任等功能,甚至可以減輕壓力和疼痛,心理學教授Ruth Feldman發現熱戀中的人催產素的分泌竟然是懷孕婦女的兩倍之多,催產素可以讓人們更有同理心、更樂於溝通、減少「出軌的可能」,對於一段關係的維持幫助很大註[13]。
- 皮質醇(cortisol):
又被稱為「壓力賀爾蒙」,由腎上腺所分泌,有提高血壓、血糖,抑制免疫作用等功能,有助於應付壓力的環境,壓力增加也會使得皮質醇的分泌增加,當人們陷入熱戀時皮質醇的分泌會增加註[8],進而影響睪固酮的分泌,然而當感情穩定下來後皮質醇的分泌也會下降,通常跟伴侶的關係越穩定越親密,皮質醇分泌越少。
2.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常常有人形容分手的感覺心痛如刀割,這可能不只是誇飾修辭法,而是真的罹患了心碎症後群。
心碎症後群的正式名稱為壓力心肌症,又稱章魚壺心肌症,由日本的心臟科醫師發現並命名,原因是當病發時患者的左心室會像個抓章魚用的壺註[17],當人們遭受突如其來的壓力或打擊時,可能使原本健康的人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症狀註[14],左心室會不正常的收縮,一般認為女性發生的機率較高,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可能跟男性的心臟細胞比女性有更多腎上腺素受體有關,代表男性比較擅長處理壓力註[18]。
當人處於緊張或情緒激動時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增加,這兩種激素也是壓力荷爾蒙之一,「心碎症候群的病患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是其他心肌梗塞病患的七到三十四倍而體內壓力荷爾蒙過高時,對心臟產生毒性,而會造成傷害。」[1],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疾病並不常見,當情緒的平復之後,心臟的功能會恢復正常,且不容易復發註[18]。
四、結語
以上的理論和實驗讓我們能夠更加理解愛的本質,礙於篇幅只能介紹到這裡,其實有關愛情心理學的研究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愛是種本能,是沒有道理、無法控制的,每個人戀愛的方式也不同,我們恐怕很難找出公式套用,不過有疑問的時候,還是可以參考一下相關研究的。
備註:上述註[1]註[2]註[3]...註[18]為參考資料來源,分別對應到後面參考資料章節 生活應用 一、愛情心理學中的條目1、2...18。而[1]為引用
1當人們處在危險的情況時,會心跳加速,如果旁邊又剛好有人,容易把這種緊張感誤以為是愛上對方而怦然心動 2是指人的情感是建立於生理激發 (physiological arousal)與認知標籤(cognitive label)。當人感覺到情感時,生理激發會產生導致人當下去尋找是什麼可能是促使這個情感的原因。 3被引用在吊橋效應裡,指的是人們錯把緊張的生理現象誤認為戀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