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印象與偏見

一、印象之形成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當中,觀察者必須將每一次所得到的零碎資訊加以組合,以便形成整體印象。」然而,有些資訊對於印象形成的影響卻特別大,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影響因素:

  • 個人相貌

     根據研究顯示,相貌決定了大部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例如:西裝筆挺的男人、配戴完整首飾的女人,都容易被認為社會地位較高;或是做事比較認真負責,較容易獲得升遷機會。不過由個人外貌所產生的第一印象,與實際情形不一定吻合。

  •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對特定的人、事、物所產生概括的看法。例如:我們常認為小女孩要玩洋娃娃、法國人都是很浪漫的、貨車司機都很粗獷等。雖然當我們提到刻板印象一般人都會將它跟負面的事做連結,但刻板印象卻不全然是不好的,在第二節有更詳細的說明。

  • 個人因素

      他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常受觀察者當時的心情、態度及價值觀等的影響。例如上司常對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部屬有較好的印象、在我們心情好時,對別人會有較好的印象。

  • 初始效應

      初始效應指的是先得到的訊息或資訊往往較後來得到的有較大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初始效應也發生在學生上課時,在一節課開始時所講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被記住,因此有教育心理學者提倡在課堂一開始講授較重要的內容。

  • 月暈效應

    月暈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光環效應。一個人的特質,或一個物品的特性一旦給人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特質,或該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偏概全。

二、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刻板印象,又稱印刻作用。這現象指的是在我們認識新事物時,常常用腦中既有的價值去評斷此事物,而這些價值是來自我們對特定事務的概括看法。另外,刻板印象並不侷限於性別上,種族、職業等都容易產生刻板印象。

▲圖16.2.常在公共空間看到廁所的標示。一家美國公司Axosoft卻以此圖顛覆公眾的看法,希望能打破人們對女性柔弱的看法。[4]
  •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基於我們對於所遇到的人、事、物,在能力與親切度兩個層面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而依照感受的強度我們大致可產生四種不同的情緒:憐憫、仰慕、厭惡及嫉妒。


▲圖16.3.根據親切與能力程度所劃分的四種情緒[6]

  以上圖舉例:我們對於美國白人擁有高度的能力和親切度。於是,這種組合便召喚出了自豪和仰慕情緒,並讓人傾向於主動(直接幫助)或被動(如只是想結交他們)地幫助這個群體;而在這個圖譜的另一側,則是流浪漢、毒蟲等常被認為是能力和親切度都很低的群體。這會招來人們對這些人的厭惡和憤怒情緒。

  • 刻板印象之必要性

      當我們看到面惡凶煞的人時,不自覺的會想要遠離他們。其實並不能說我們不好,這是因生物躲避危險的本能所致,是生物個體為了存活而有的必要行為。因此,人類的刻板印象並不全然是不好的。

三、偏見與歧視

  • 偏見(prejudice)

      一種常見的否定性態度。指對某特定群體或是某類成員持否定性的消極認識與態度,而這種認識和態度又總是缺乏充分的事實依據。
  • 歧視(discrimination)

      由偏見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受偏見的目標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極的行為表現。然而偏見與歧視不全然都是負面的態度或行為,亦有可能是對某群體的正向態度或行為表現,如:正向歧視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即是指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產生同情心並伸手相助。
  • 偏見與歧視的實驗

      由專門研究人性與道德行為領域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所做,他發現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懂得從別人的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而形成偏見。他們以六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拿分別喜歡豆子和全麥餅乾的兩個玩偶給他們選擇,小嬰兒通常較喜歡和自己有同樣口味的玩偶,而且看到另一組玩偶被自己喜歡的玩偶欺負時,還會很開心。由此可見,我們從還沒學會說話、走路之前,就已經懂得開始將看到的人事物分為兩國,傾向對自己的同類較友善,而對不同類或陌生的對象較易產生敵意。
  • 偏見是好事?壞事?

      一般人聽到偏見時,都會將它和沒有見識、沒有包容力等負面字眼做聯想,也會急著澄清自己沒有偏見。

      英國評倫家 William Hazlitt 曾說:「偏見是無知的產物。」但 Paul Bloom 認為偏見並非因為完全不理解事物而引起,相反地,偏見是透過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見並非透過「感覺」,而是用「理性」讓我們決定自己的觀點。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