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發展心理學 - 成功老化
a. 老年期的分類
究竟老人是指那些人?每個人的概念並不相同。一般所謂的老人,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很多統計上所提出的老人的年齡指標,均係以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為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訂定的高齡化社會的老人人口的指標,亦係以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為標準。由於生命期的延長,65 歲者其平均餘命預估將達 20 至 25 歲。故以 65 歲為標準,事實上所包括的範圍仍然相當的廣,一般常在將之區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類。
b. 成功老化的概念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資料顯示:自 1980 至 2050 年全球人口將幾乎呈雙倍成長(U.S. Census Bureau, 2004-2005),其中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在下一個二十年將成為 65 歲及以上老人最大分佈的區域 (United Nations, 2002)。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的全球性議題與挑戰,關注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社會相關議題的研究也快速的發展著,隨之而生的「正向老化」(Positive Aging)、「有生產力的老化」(Productive Aging)、「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活躍老化」(Active Aging)、「強健老化」(Robust Aging)、「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等名詞與相關研究,反映著國際社會與每個人對老年階段的期待。在這些名詞中,「成功老化」最早被提出也最被廣泛引用,而於 Rowe 與Kahn (1987)首度發表〈成功老化〉一文,倡議「老」不等於「病」,並區隔「成功老化」、「一般老化」(Usual Aging)、「病態老化」(Pathological Aging)後,眾多相關研究與理論更如雨後春筍般被提出,重要地豐富與補充了我們對老年階段的瞭解。
成功老化的觀念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始自美國老年學學者們於 1940年代針對生活滿意度的研究 (Bowling, 1993),於1960 年代變成學術名詞(Paul B. Baltes & Baltes, 1990; Phelan & Larson, 2002) 後,1980 年代起因 Rowe 與Kahn 及其團隊的努力下,「成功老化」成為普遍流行的名詞。
c. 與成功老化相關的研究
1/ Raw and Kahn (Rowe & Kahn, 1987; Rowe & Kahn, 1997, 1998a, 1998b)
(1)降低罹患疾病與因疾病而發生失能的危險
這是成功老化三元素當中的最基本也較容易達到的層次。避免疾病或失能不只是沒有疾病本身,也應該盡量減低罹病的風險。許多疾病風險是可避免的,例如經由飲食與運動來降低血壓、血糖、體重或膽固醇。而較難預防的疾病,則可藉由醫療方式來降低失能與疾病的不適。
(2) 維持高認知與身體功能
老年人需盡可能使其維持獨立生活,才能擁有自尊與滿足感,因此盡可能維持良好的心智與身體功能對老年人是第二項成功老化的要求。
(3) 老年生活的積極承諾
包括維持與他人的社會關係,例如情感、 尊重、自尊的表達,以及工具性的支持,如直接給予體力或家事協助、交通和金錢來往的協助等。還有持續的生產力活動如,老年人有給與無給的生產力活動。
Rowe 與 Kahn概念啟發正向的老年健康促進及預防老化的論述,並為成功老化訂下具體的範疇。但此理論所設定的成功老化內涵缺乏了個體主觀的觀點。換句話說,成功老化的內涵從老人認為的成功老化與健康專業人員所訂定的標準出現落差。且此理論排除帶病生活的老人,忽略成功老化的歷史演變在於以正向觀點看待老化,卻將生病的老人排除在外。
2/ Baltes and Baltes (Baltes & Carstensen, 1996; Baltes, Wahl, & Reichert, 1991)
知名心理學家 Baltes 夫妻於 1990 年提出選擇、補償、與最適化理論(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以下簡稱 SOC 模式),展示了如何達成成功老化的具體作法。
強調透過三種策略促使成功老化,包括
(1)選擇(selection)--即預防或因應退化而對生活目標所做出的選擇
(2)最佳化(optimization)--即人調整或精鍊本身仍保有的能力與資源而使目標達成
(3)代償(compensation)--即人利用環境及工具的調整或改變而使目標達成。
此成功老化定義為一具價值觀、 規範性(normative)的目標,並且強調個人行為的可改變性。Baltes認為要達到成功老化,重點在於如何選擇、適應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再透過學習、訓練以維持在最佳的狀態,以便彌補隨著年紀漸增而降低或消失的原有動力,並且能過著隨調整後有效率且功能完善的生活。此理論更強調:「人類具有相當的潛力可以做彈性的調整,以便達到更好的發展。」舉例來說,無障礙設計或日常生活的輔具使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實例;選擇適合使用者需求的輔助設備,透過練習使用,彌補日漸降低的身體功能,協助使用者繼續過著調整後最佳的生活狀態,就是SOC的重點。3.
3/ Torres (Torres, 1999; Torres, 2003)
提出文化相關之成功老化理論架構(culturally-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該理論主張每個文化中皆包含對人性、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間的關係、時間、活動共五個價值傾向,而這些價值態度對人們如何看待成功老化這件事有重要的影響,從移民的老人中,解釋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帶有文化觀點的成功老化概念。以瑞典的伊朗移民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老年人在文化轉移後對成功老化看法的轉變,為成功老化的概念提供文化的觀點。深入文化的脈絡,瞭解老化在不同文化觀點之下的內涵,呈現影響老化的社會脈絡。
d. 成功老化和長期照護的協調
關於協助老人在機構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情緒調適能力的策略,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特質以高齡(75 歲以上)、長期臥床、有多種慢性疾病、身體功能差、有心智功能障礙者為多,且日常生活所,大都仰賴照護者才得以滿足。即使是失能的老人,也要看重其健康的潛在能力,健康促進的目標是要能增加健康的平等,預防健康的危險性,維持環境對健康的保護,和促使個人與社區的充權。
以下五項策略原則是最重要的,包括:
(1)創造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環境
研究指出老人認為『家』的重要不是硬體環境,而是它能帶來的安全感、控制感和個 人 的 認 同 感 ( Danermark & Ekstorm,1990)。在機構生活中,控制感和隱私權的喪失,會使老人產生焦慮和壓力(Thomasma,Yeaworth, & Mccabe, 1990)。尊重老年住民的自主權,會促使他增加對自己的掌握能力,接受個人的獨特性及回應個人對意義、目的和歸屬感上靈性的需求。
(2)強化老年住民因應壓力的技巧
針對老年住民的健康維護,最重要的策略是注重初級健康的促進與預防,以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老年住民在機構生活的菸害防治、規律運動、健康體能、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及體重控制、壓力管理等皆是維護心理和身體健康重要的基礎。
(3)促使健康潛能的發揮
對於年邁住民來說,常常有超過一個以上的臨床診斷。老人因為身體的衰弱而入住機構,在生活上需面對身體功能的改變,產生無數的壓力累積。壓力經過長期時間的張力作用,導致老人喪失維護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能力。在面對生活的威脅和危險時,可透過新技能的學習和知識累積心理的成長力,以緩解壓力,且將壓力轉化為成長與發展的潛能,產生人格韌性,使老年人在面對老化或疾病進程和功能喪失的過程中,擁有成功主宰自己的能力和擁有自尊 (Polk, 1997 )。
(4)透過機構活動設計與安排,達到住民成功老化的生命經驗
在機構老人所接受的是團體式的照顧,當他們在適應環境時,透過活動的參與,可以協助其拓展社會支持網絡,增加滿意度,增進身心健康。機構中需要加強設計適當的治療性活動,且考量老人活動能力及身體的限制,將活動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中,藉以提昇老人在機構中的生活品質,也減少醫療照顧的支出。
(5)增強心理健康的社會教育,擁有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和幸福安適感
一般普遍認為在機構老人是不具生產力、依賴、沒有益處、沒有價值的人,有一個縱貫性研究指出,當老人對老化有正向感受比負向感受者可多活七點五歲,老年人若具有正向的感受,有助於改善記憶和維持身心健康且一般人對老人持正向的看法和態度,有助於提昇其心理健康(Levy, Slade,Kunkel, & Kasl, 2002)。老化不單只是生理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過程或文化過程。在機構照顧的實際照顧經驗也發現,老人是可以透過積極活動使自己在社會和心理上保持適應,或者可以形成次文化群,進而發生介入社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