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


壹、本土心理學崛起:貼近自己的心理學

本土心理學研究者楊國樞先生(2005)曾以一段話精闢解釋本土心理學的定位:「本土心理學 是一種以科學方法研究某一特定族群團體或社會文化之中人民的心理與行為所發展來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但研究歷程中所採用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必須與所探討的本土心理或行為現象及其生態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及歷史的脈絡高度契合、符合或合」。自從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總是處於優勢的國際地位,而在心理學研究也是如 此,他們率先發展ft心理的科學體系。1970年代的臺灣學者開始發覺,由於過去的政治與歷 史因素,歐美國家一直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支配全球的變化,而台灣一直以來都處於邊陲 地帶,被動的受西方影響,心理學研究受美國影響尤深,使得當代心理學研究過度依賴西 方,缺乏自身獨特性,削足適履,硬將不適合的內容搬來解釋華人心理學現象。即便研究對 象是華人,但研究使用的方法、觀念、理論皆沿襲西方,就像失去自己的靈魂一樣,研究成 果也可能因為偏頗而無法成為有效的資料。在懷疑西方的心理學研究對當地的適切性之後,港、中、臺學者開啟了尋找「靈魂」的旅 程,三地各自有不同的發展,又交互影響,以脫離歐美或非本土的框架、並建立與本土契合的系統。在此的「本土」意指華人社會。

(上圖為 楊國樞 先生,取自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活動剪影,攝影陳森豐)

貳、本土心理學研究條件:本土化契合

在特定社會裡的成員,往往有相近的生活背景;但世界上處於其他社會的成員,便不見得擁 有相似的經驗。當我們的研究方法是直接套用國外的東西而來,這些西化知識是不是能夠契 合我們的社會文化因素,就成為一個爭議點。舉個簡單的例子,2015年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勾起台灣民眾的青春集體記憶,橫掃票房、掀起風潮,然而小虎隊、溜冰場等元素ft現 在其他國家的電影裡,便可能魔力不再,無法引起共鳴。再舉個例子,本章節寫本土研究, 即便翻譯成英文,一到非華人地區,讀者極有可能興致缺缺、直接跳過。而「本土化契合」正是讓當地人來研究當地人。經由這樣的機制能保證研究者之問題、法理論,高度契合被研究者。

參、本土化研究之原則

為了有效進行本土心理學研究,心理學者提了消極性的「七不」與積極性的「十要」準則,前者為避免妨礙心理學本土化發展,後者則為有利且積極捍衛心理學的本土化。

「七不」

一、不套用他國理論與方法

在進行本土的心理研究時,不要套用他國學者的理論及方法,尤其是針對他國人民行為的研 究,如此一來,本末倒置,自己的研究源自於他國的理論,自己喪失了本土化的機會。

二、不忽略他國理論與方法

即使前面提到不要輕易使用他國的理論與方法,不過我們同為人類這個物種,必定還是會有 心理及行為上相似之處,所以本土化並不是全然地排外,可以引用外國建立的概念、或者參 考外國理論進而內化成自己的研究。

三、不排斥他人所用之方法

不論東方、西方,各國研究方法五花八門,同一國家也會有不同學派。而此時做本土研究的 心態應是對於所有方法都持包容態度,只要能有效地探討華人心理,任何研究方法都好。

四、不採用跨文化研究策略

進行研究時,不要與他國文化做比較,否則有可能會使本土化的初衷失焦,因為分析差異而 忽略了文化的前因後果,更慘的是可能會陷進西方的觀點。

五、不採抽象性過高的項目

不要研究太抽象的題目、或者範圍太大的議題。否則,不易與自身本地的文化因素做連結。 喪失了與本土的連結,那麼也就不能算是本土化研究了,另外,缺乏與文化的關聯性,有可 能最後又會不知不覺使用到西方心理學的概念。

六、不要採用外語進行思考

語文對於思考的內涵有很大的影響

七、不將學術研究泛政治化

雖然我們常說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但研究者也要切記自己立場的中立性,不要 因為個人的主觀意識、利益的影響,而使得研究的方向、理論,偏離了軌道。自己的胸襟要 開闊、客觀,讓研究更有無限的創造力,也更為大眾接受。

「十要」

一、要忍受懸疑未決的狀態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撞牆期,而本土研究更是如此。此時,更需要研究者有耐心 地思考,當地社會文化因素與研究題目之關聯性。一旦心急,可能又會不小心使用西方的現 成觀念,不僅失去了研究的本土性,更阻礙了自己本土化的學術思考。

二、要充分反映華人思想

華人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外在的社會制度到內在的思想,直至今日影響深遠。在研究 時,須將自己本土性思想、認知充分反映在問題界定、概念分析、方法設計、工具製作、結 果解釋之中,以有利本土的研究方法的創造。

三、要批判地運用西方理論

在研究的過程中,如果真的有採用西方概念的必要,則要以謹慎的態度,仔細地分析所探討 之心理與行為,其根本的內涵以及特徵,做足功課,了解其背後的社會歷程。再判斷自己所 採用的西方概念,哪些部分需要修正、哪些部分需要保留,最後貼近研究的對象及生活環 境,整合成一套扎實的理論。

四、要強調社會文化的脈絡

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身處於宇宙的洪流之中,個體影響著個體、群體 影響著群體,而中華文化浩浩湯湯五千年,我們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深受其影響。是好、是 壞,我們無法下定論,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正在發生的事,而唯有考慮到行為發生的背 景,才能合理地解釋其因果關係。

五、要研究特有的心理與行為

在選擇研究課題方面,儘量從華人特有的心理與行為來切入(如孝道、關係、緣分、面子、人 情等)。因為這些現象最能反映華人社會文化,也最能避免習慣性套用西方概念,才能再更進 一步創造新的本土理論。而在解釋特有現象的同時,最好能採用其現象在當地的民俗性詞 語,如此一來,才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其本土性及特殊意義。 不過,在此標題可能會誤導讀 者,我們必須進一步解釋,這裡只是提供一個可以容易進行本土研究的策略,並不是「所有 的本土研究都必須研究特殊現象」,只要你可以依照本土的思考脈絡進行研究,任何行為、 現象都可以是本土心理學的範疇。

六、要詳盡描述研究之對象

進行研究的時候,當然需要詳細的資料,希望在正當的方法及程序下,紀錄、研究現象的本 質,詳細描述,這樣才可以從資料ft發,建構ft新的理論,理論也會因為這些詳盡的資料而 更為堅實。

七、要同樣重視內容與機制

前面有提到應該要詳盡研究之對象,說的是行為的內容;而我們也必須重視行為的原因,也就是背後社會結構的影響。內容與機制缺一不可,否則建構的理論會較為薄弱。

八、要與華人學術傳統銜接

在學術上,有關華人的心理學術研究,要儘量與華人以往的傳統銜接,而非勉強地和外國的 心理學、思想哲學作連結。在華人的傳統裡頭,最重要地便是思想家的理論,如儒家、墨 家、道家、法家等,借助古代學者的心理,較易創造能適當反映華人文化的概念。

九、要兼顧傳統面與現代面

隨著時間推移,傳統與現代的時局不同,人們所想的事、所做的事,也大有不同。以現在的 華人作為研究對象,要注意其變遷的過程,也就是要兼顧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並探討變遷的 因素,確切了解事件的演變。

十、要兼研今人與古人的心理

建立本土理論時,除了要研究現代華人,還要研究古代人的心理。視野放高、縱觀古今,如 此一來,才能建立更宏觀的本土心理學。

肆、本土研究之目的

有鑑於華人社會的形塑過程與西方歐美國家大相逕庭,華人心理學界希望藉由設計ft適合東 方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方式,讓研究更貼近真實情況。考慮華人社會的文化、社會體系和心理間的交互作用,掌握華人行動背後的意義,進而找ft適合研究華人心理概念的設計,發展一 套適用的模型或理論,建立東方的心理學研究體系。因此研究者需要將文化、歷史脈絡放入 研究的思考框架中,才能釐清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應採取「多元典範的觀點」,視問題性質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研究典範,盡力於對問題能夠獲得「由不同世界觀源 生ft來的全面性瞭解」,方能彰顯學術主體性及獨立性。

伍、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的問題

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整合—分裂—再整合”三階段。現在國內心理學正處於再整合的階段。

必須觀察並了解西方心理學的分歧

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undt)提倡統一的心理學,自馮特以後,心理學逐漸往不同方向發展,實證主義立場的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立場的心理學兩派,間單來說就是以科學和人性為中心的差別,他們各自為陣,互不相讓,把自己的理論成就推向巔峰。實證主義的典型代表是華生(J.B.Watson)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文心理學代表則是馬斯洛(Maslow)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不可否認,他們都對心理學的進程做出巨大貢獻,但是正由因為它們固執己見,使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越來越不統一,其原因在於小心理學觀。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相互對峙,相互指責,缺乏溝通,各自獨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最終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兩大陣營。
有的學者認為要想建立中國自己的心理學,首先必須使研究方法本土化,理由是研究方法是一套理論體系的標誌,是判斷一套體系是否成熟的關鍵,但是如果過分著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必然使本土心理學研究形同虛設,無法真正與現實生活契合。

陸、本土心理學之困境

一、西方心理學的強加使用

將西方人的心理學概念與測量工具加以翻譯,強用於非西方人民西方心理學支配跨文化心理學,將適用於西方人的心理學概念與測量工具加以翻譯,強用於非西方人民,就自以爲測到相同的心理。所以本土心理學正是強調不要直接套用美歐心理學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

二、本土心理學者後繼無人

即便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黃光國先生不諱言本土心理學的發展遭受許多困難,各國研究本土心理學的學者寥寥無幾,因此成果遭受許多主流心理學研究者的批判,等到他們沉寂之後便後繼無人,沒有人能繼續開拓研究的深度廣度。菲律賓就是一個佐證,在學術圈最早倡導本土心理學的學者為菲律賓的Enriquez,當初曾是一位受人矚目景仰的大師,可惜在最燦爛的年華就殞落了,連帶使得當地心理學發展面臨停滯不前的窘境。

三、不完整的心理輔導諮商系統

楊國樞認為亞洲與華人地區的心理輔導與諮商專業長期引用來自西方的理論與技術,無論在學術研究、課程教學或實務工作上,都以西方的理論學派與研究結果為思考與工作的依據,忽略了東方文化因素,沒有建立起一個符合亞洲與華人地區文化的心理輔導與諮商專業的學術傳統與實務環境。

柒、本土心理學的未來展望

一、本土心理學將兵分兩路

黃光國先生認為,依目前形勢,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會發展成一派以西方科學實證為宗,重視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異於西方理論的架構,較易為學術主流所接受;另一派以素樸哲學觀為基礎,雖可能較無法與國際心理學家互相交流,然仍有其大放異彩之處。也建議亞洲與華人地區的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的策略,可以利用東方哲學中的傳統智慧為題材,並以西方科學研究的知識論為基礎,建構一套既能代表普世人類的心智,又能表現特定文化人群的特殊心態之本土心理學理論,最終進行能驗證本土心理學理論的實證研究。

二、朱瑞玲提出三點未來之展望:

(一)應該進行關於中國心理學歷史發展之研究

(二)提出可連結於其他學門,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層次與方法

(三)建立一套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對於最後一點,他更強調:「即使在中國土壤孕育出來的方法論,並不應只適用於本土的社會與學術生態。因為學術本土化的目的,並非只是為邊陲社會的學術自主性,做民族文化式的訴求,而是應該是經過徹底自我反省後的自我解放」,亦即本土化研究並非等同於在地化研究,而是要建構,既能代表普世人類心智,又能表現特定文化族群的特殊心態,此種心理學理論,才是本土心理學研究所要努力方向。

三、結合西方和本土的策略

鄭伯壎在《華人組織行為研究的方向與策略:由西化到本土化》的論文中提到,華人的本土化研究,可結合西方和本土的策略,進而取長補短,其一為本土化研究策略,另一是跨文化策略,最後為整合性策略。採用本土化策略時,剛開始是以民族誌做參與和觀察,而後以個案研究等質化研究方式,來長期觀察某文化下的組織行為,應先為厚實的描述,再由此歸納出重要的研究構想與命題,進而形成理論,而後進入科學研究歷程的循環。

捌、本土心理學界有名人物與成就

一、人格及社會心理學領域

楊國樞教授,195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其後赴美國留學,1969年獲得伊利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與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第一位心理學博士。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國際生命線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組高級講師兼主任、中國心理協會理事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位,現任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在學術專長方面,他致力研究在發展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等方面,尤其專注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積極倡導與推動貼進華人社會文化特徵的本土心理學。在理論建構方面,建立了「華人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理論」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雙Y理論」等兩項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理論。在研究方法與工具方面,則編製了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量表、家族主義量表、孝道量表、成就動機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及自我實現者心理特徵量表等本土化測量工具。

二、工商心理學界

莊仲仁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1962)、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心理學碩士(1967), 主攻消費者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及工業心理學。主要研究計畫的資助單位包括行政院國科 會、農委會、及原委會等政府機構;台灣飛利浦、壯生、台灣應用材料、台灣電通等跨國企 業;華邦電子、宏碁電腦、裕隆汽車、中華汽車、新光人壽、味全、南僑、大成食品等本土 大型企業。莊教授在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與心理學研究所,主授消費者心理學、商業心理學、工業心 理學、消費者行為專題;並擔任工學院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和民航局航訓班的航空心理學的課程。他曾任交通部民航局航醫中心顧問、台灣廣告公司顧問。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 所教授兼主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資深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及飛利浦品質文教基 金會董事。

三、教育心理學界、認知心理科學界

曾志朗教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博士論文榮獲美國研究院頒發的創意天賦獎榮 譽獎章。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河濱分校,並先後擔 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陽明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 長。長期擔任加州聖地牙哥的沙克生物研究院客座研究科學家,及國際上語言學、心理學及 認知科學主要期刊的編輯委員。1990年回台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整合各 種與腦研究相關的儀器,推展台灣腦科學的研 究。曾獲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ft論文 獎、財團法人傑ft人才發展基金會傑ft人才獎、美國加州科學工程委員會科學貢獻獎,並獲 選為國科會傑ft講座教授,199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當選美國心理協會(APS) 院士。

洪蘭教授,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 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 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 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 持人。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三十餘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 面的好書。

吳靜吉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耶 西華等大學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資優教育顧問,亞洲文化推展聯盟董事,台灣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係主任、輔仁大學兼任教授等。目前在政治大學教授教育心理學、創造力、領導、人際溝通等課程,並為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蘭陵劇坊總監、中國心理學會和中華心理衛 生協會監事,中國輔導學會、中國測驗學會等之理事以及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積極推動國 際學術交流和表演藝術工作。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