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心理學的研究包含理論心理學及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理論心理學以發現事實,建立心理學的理論為目的;而應用心理學則被運用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理論心理學及應用心理學涵蓋了眾多學門的研究,於核心概念處我們已有基本的介紹,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會對這些學門做更近一步的介紹,以及介紹一些最新研究,以期可讓讀者瞭解理論心理學門及應用心理學門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

(一)理論心理學:

1.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 Psychology)

發展心理學主要在研究人類隨年齡成長而在身心方面變化的歷程,從發展現象的解釋與說明,進而能預測並控制行為的發展。從前的發展心理學者特別注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但是近年來研究對象逐漸擴大,涵蓋青少年、成人與老年人。 發展心理學影響最大的就是皮亞傑(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的理論,圍繞皮亞傑理論所展開的新的大量研究被稱為新皮亞傑主義。 皮亞傑認為,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他認為支配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物理因素、社會環境、平衡。 並且把人的心理發展分成四個階段: 1.1.1 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歲) 1.1.2 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1.1.3 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歲) 1.1.4 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至成人) 目前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包括: 1.2.1 個體發展的共同模式 1.2.2 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 1.2.3 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1.2.4 不同年齡階段中個體行為發展的特徵 1.2.5 闡釋各學派的發展理論 若依其研究重點分,則包括: 1.3.1 兒童心理學(Psychology of Child) 1.3.2 青年心理學(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 1.3.3 成年心理學(Psychology of Adulthood) 1.3.4 老年心理學(Psychology of Aging)

2.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實驗心理學係以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人類與動物各種心理及行為的一門學科。實驗心理學主要研究感覺、知覺、記憶、解決問題、思考、學習、動機及情緒等各方面的基本心理歷程。 實驗心理學主要研究不同情景下人類的行為。通常,實驗中要求人類參與者做某些任務。自1990年以來,各種電腦軟體的應用,改變了實驗的呈現方式,減少了實驗誤差。實驗除了可以測量反應時間、錯誤率之外,還可在實驗之前、之間、之後運用調查、觀察的方法研究。 實驗心理學發展到今天,所爭論的問題已不再是實驗方法對心理學的研究是否適用,而是如何使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更加完善,如何用實驗室中發現的心理學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

3.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社會心理學強調的是社會文化與個人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探討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有怎樣的行為。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學科,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教育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舉凡人際關係、領導與下屬關係、群眾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家關心的領域。 從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心理學研究常常被分為三個領域。 3.1個體過程 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態度以及態度改變、歸因問題、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人格與社會發展、壓力、情緒問題等。 3.2人際過程 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人際吸引與愛情、從眾和服從、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非語言的交流、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等。 3.3團體過程 從宏觀環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擁擠與環境心理學、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健康心理學等。

4.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學旨在探討人與動物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三方面的功能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包括對學習、記憶、感覺、情緒、動機、性行為與睡眠等行為的研究。又稱生物心理學、心理生物學或者行為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內分泌學、神經學、精神病學、遺傳學、動物學以及哲學等都有密切關係。

5.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認知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中新興的學科。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歷程,例如:訊息處理、語言、記憶、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等。認知心理學偏重在個人接觸外在環境、探求知識以及使用知識的心理歷程。 認知心理學研究通常要實驗、認知神經科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和電腦模擬等多方面的證據的共同支持,而這種多方位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青睞。認知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腦本身,想來揭示認知活動的本質過程,而非僅僅推測其過程。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腦損傷病人的認知與正常人的區別來證明認知加工過程的存在及具體模式。

6.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個體的人格特質、人格發展以及影響人格的因素(遺傳、社會文化、社會階級、性別、父母教養子女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環境),從而預測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經歷的影響。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論,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論、社會認知論、人本主義及生物學派等等。 6.1精神分析論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並提出人格結構中的超我、自我、本我來解釋以上三個層次。 6.2社會認知論 社會認知論的提出者是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為不但受個人控制,亦受環境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即「相互決定論」。他提出個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高低會影響他適應生活及克服障礙的能力,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個人的觀察學習能力亦對性格形成和發展有所影響。 6.3人本主義論 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為首的人本主義(Humanistic)認為個人有五種天生的需求層次,而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就是從學習得來的。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6.4生物學論 生物學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心理學家艾辛克(Hans Eysenck) 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維度,即外向與內向、神經過敏症傾向和精神症狀傾向。 6.5人格特徵論 人格特徵可稱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而一些心理學家們就組織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種普遍的人格特徵,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Michel. W和 Shoda.Y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於1995年完整地提出了人格新理論——認知-情感系統理論(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Theory)。人格結構主要由一些協調因子(Mediating Units)組成,如:編碼(Encoding)、期望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情感 (Affects)、目標和價值觀(Goals and Values)、能力和自我調節規劃(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

7.學習心理學(Psychology of Learning) 學習心理學旨在研究個體經由觀察或練習,使行為產生比較持久性改變的歷程與結果,以及探討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例如:強化作用(Reinforcement)、制約(Conditioning)、消弱(Extinction)、類化(Generalization)、辨別、記憶、動機與情緒等。

8.心理測量學(Psychometrics) 心理測量學旨在藉由各種心理測驗工具,測量個體的行為與能力。心理測量學包括:人格、智力、性向、興趣、態度、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心理健康等心理測量工具的研發。同時,採用各種統計分析方法說明與解釋測驗的結果。心理測驗結果可以應用在諮商、心理輔導、心理治療、職業輔導、學習輔導、員工甄選與訓練、犯罪矯治等領域。

(二)應用心理學:

1.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

犯罪心理學,或稱為罪犯側寫,是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犯罪行為與犯罪學科,透過觀察犯人的思想、意圖、意志,與反應,進而找出「是何種因素導致這個人採取犯罪行為?」的原因。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主要以組織機關犯罪行為人為目標,經由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這個人犯罪的犯罪心態、動機、習性、背景及需求因素,而近一步檢視影響個體發展成罪犯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並探究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來處置、預防及調查犯罪,其研究範疇包含了犯罪歷程、犯罪動機、犯罪模式等方向的探討與研究。深入探究犯罪心理學在犯罪防治上的應用項目中,則以「犯罪原因之探索」跟心理學的理論最有相關。 研究總結大致如下,犯罪心理的構成要素有犯罪動機、反社會行為與意識、不良嗜好和對某事物過度強烈的需求。犯罪心理的誘發點常是因自我意識的扭曲或不成熟、扭曲的道德觀或錯誤的法律觀。犯罪人常有消極的個性,或說社會化人格的缺陷,對於犯罪活動有高度的適應能力和相適性,本身有不良行為之生活習慣且對現實社會感到十分不滿。 現今教育心理主流以「建構主義」或「認知主義」為主,早期「行為主義」在近幾年教育改革浪潮中幾乎消逝,但行為主義似乎在犯罪心理學裡還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2.網路心理學(Cyber psychology)

網際網路作為本世紀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交流管道,影響人類社會各種層面甚鉅。人們透過這樣的媒介從事商業、交際的事宜的便利性上大大的提升,許多往來不再需要透過直接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時,也漸漸的形成了與網際網路有關的特定行為模式與情境,然後進一步的實際影響到現實層面的生活。最容易指出的特性在於,網際網路因為不需要人與人直接的面對面,許多人不再需要透過直接應答,相對地減少了許多肢體語言以及聲音等我們用來觀測他人的方式,以及削弱了我們的表達能力,轉變成為螢幕上的文字與圖像。許多人在網路上的行為模式相較於現實層面中的人格特質就顯現出了落差。 除了上述關於網路所涉及到的心理學部分,也有許多專家針對特定的網路議題研究並作為探討,比方像是一些研究認為由於網路中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取向,反而使某些人們更容易在網路上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甚至是透過某種形式的電子郵件、暱稱、或者打字的方式,更能夠取得他人的好感。 當今網路的運用不僅僅是帶來了便利性,許多像是由網路所帶來的困境以及爭議,都是當前我們必須要進一步解決的。當人們透過網路不再直視他人的眼睛做出發言時,常常都是露骨而不留情面的,甚至有許多人因為在社群網站受到侮辱後輕生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甚至是在網路上,常常會涉及到關於個人隱私的保障。網際網路的心理學研究便成為重要的議題,如何以不違反自由的情況下,而能使這樣工具更為妥善的應用,了解網路趨勢的實際脈絡以及其特殊的心理學的特性便是極為重要的。

3.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主要在研究人類,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教育環境下的學習心理及效果,並不只限於應用在學校等場所。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應用在教育上,可以協助設計不同的教育課程,讓課程符合學生所能理解應付的範圍;也可以改良教師的上課方式,讓更多學生能夠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或是從學生下手,研究他們的求學動機,激發出他們的求知慾和潛力,讓學生更願意學習。透過學習理論,學者能夠有效掌握一般人的學習模式,並讓教學更有效率。 課堂管理和教育學的研究應用於指導教學實踐,是師範教育計劃的基礎課。課堂管理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習活動和發展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環境,努力創造積極的師生關係。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研究也被廣泛應用於教學設計,即學習材料、學習活動以及交互式學習環境的系統設計。

4.運動心理學(Sport Psychology)

運動心理學旨在研究運動員的心理與運動表現互相影響的過程,同時也探討運動員之間、運動員與觀眾、運動員與裁判教練等競賽中相關人員的相互關係。在運動水平逐漸提升的體育界中,各個選手之間的實力也慢慢接近,獨占鰲頭的現象逐漸被列強爭霸給取代。因此,在技術水準與身體素質差不多的情況下,心理因素就往往對於競賽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強悍的心理素質讓運動員能夠在關鍵時刻有著和平時一樣優秀甚至更加突出的表現,如籃球員在讀秒階段穩穩投進關鍵球。運動員可以透過心理技能訓練強化心理素質,藉此增進運動表現以及運動時的自我滿足。例如:透過放鬆訓練,讓自己上場時也能不被壓垮,拿出平時練習的好表現;利用意象訓練,讓運動員靜下來思考,使運動員更加理解運動場上的自己,相較於單純埋頭苦幹更有效率;透過自我對話,讓運動員面對失敗依然積極進取,激勵自己持續練習,克服逆境,再次拿出好表現。 運動員心理上的因素,也影響了許多賽場上的戰術。藉由觀察運動員的反應,許多戰術設計順應而生。最有名的當如自行車賽時,車隊中會有人扮演「兔子」的角色,在比賽前期全速衝刺,佔據領先位置,引誘敵隊成員全力跟上,直到比賽中後段時主力集團再加足馬力,一舉超越筋疲力盡的敵隊車手。

5.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臨床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涉及研究、教學及各種生活中的業務,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嘗試解決個案在理智、情緒、心理、社會各方面的適應不良及障礙。其核心領域包含診斷、干預、諮商、研究及專業原理的應用,運用心理測量及心理治療替個案診斷和治療。 其有兩個一般原則,一是遵循著一般科學原則處理人的精神與行為問題,必須根據事實結合科學方式,而不能只憑個人經驗就隨意對患者指導或治療。二是診斷與治療並重,不單以診斷為最後目的,因為治療是臨床心理學最關鍵性的實踐領域,若沒有經過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訓練和考核,都無權作出治療方案。

6.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

政治心理學也有人稱之為「認知政治學」。這門學科是建立在多個學科基礎上,並同時具備兩種以上的學科知識。政治心理學主要借鑒比較成熟的心理學理論來研究各種社會政治現象,它尤其關注人的心理與社會政治現象的雙向互動過程,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影響其作出政治決策,或是政治上的發展是否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做出影響。以研究的角度看,基本上均是要釐清從「政治心理認知」到「政治抉擇或政治行為展現」的一連串心智歷程及其影響機制。 21世紀以來,受神經科學、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發展和重大國際政治現實的推動,國際政治心理學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出現了一些新進展。神經科學的發現重構了理性和情感之間的關係,激發了情感的理性本質和理智能力的研究,有關恐怖主義的仇恨情感、國際關係中情感類型和情感的作用機制的討論成為熱點。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國際恐怖主義研究成為國際關係學界的一個熱點議題。美國最為關心的重大安全問題之一,便是恐怖主義以及相關的族群衝突。恐怖主義研究的視角是多學科和多維度的,既有安全視角的反恐戰略與恐怖主義社會政治經濟起源研究,也有心理學層面的恐怖主義者心理特徵以及恐怖極端心理研究。政治心理學視角的切入,更多是著眼於恐怖主義者的心理特徵,以及作為極端群體的恐怖主義的心理特徵。

7.消費心理學(Consumer Psychology)

消費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徵,消費心理學是消費經濟學的組成部分。研究消費心理,對於消費者,可提高消費效益;對於經營者而言,可提高經營效益。 消費心理學的學科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研究領域的拓展。消費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證明。其一是多學科參與研究。1969年創立的美國消費者研究會的會員由心理學、農業經濟學、建築學、法學、醫學、市場學、數理統計學、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彼此間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其二是探討範圍逐漸擴大。探討範圍除了消費生態問題、文化消費問題、決策模式問題之外,還有消費者保護問題、消費政策問題、消費信息處理問題(程式研究)、消費心理內在結構問題、消費信用問題、消費法學問題、消費心理控制問題等。 二是研究國界的突破。科學是無國界的,消費心理學在美國誕生後很快引起日、蘇、法、英、德以及印度和中國學者的重視。不同國家和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開始「協同作戰」,為消費心理學的學科創新正在產生積極影響。伴隨「消費研究學科化」的深入開展及其相關學科交叉遞進與升華,這一學科走向國際化並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其發展的預期方向。

8.管理心理學(Management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學是心理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組織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個在企業管理的改革與發展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年輕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探索改進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據,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其研究重點是組織管理中具體的社會心理現象,以及個體、群體、組織、領導中的具體心理活動的規律性。

9.廣告心理學(Advertising Psychology)

近年來有關廣告心理學的問題研究者們提出了大量新研究方向,如:訴諸感性的廣告的情緒動機因素的研究、非文字溝通的研究等。廣告的中心任務在於說服視聽觀眾去購買廣告所宣傳的產品和服務,在社會心理學中關於溝通,特別是與大眾溝通的理論,對於廣告心理學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利用權威信息源來制作廣告,便能提高廣告的說服力。廣告心理學研究幾乎涉及心理學的各個研究專題,從知覺、聯想、理解、記憶乃至情緒、動機、需要和個性等等。

10.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學是應用於維護與增進個人身體或心理健康的學問,而美國心理學會健康心理學分會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在1980年的年會,為健康心理學作了界定與規範:「健康心理學即在增進與維護健康、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個人功能失調原因的探討與診斷,以及健康管理體系、健康政策政制訂的分析與改善,而從心理學學術領域的觀點,賦予科學化的特殊貢獻。」可見健康心理學的主要目的不僅在研究如何增進個人的健康與維護,同時將研究的成果提供當局做為健康公共政策。它是一項新興的心理科學研究領域,亦需要更多人的投入,相信從研究、預防、行為改變與公共政策擬訂,可以減少因為疾病帶來的健康成本,而增進更大的幸福。 歷經多年的研究,健康心理學者漸漸地體認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身體的健康,能在社會上保持較高的效能。 近年來許多身心適應的心理學研究結果發現,人的行動均有生理、認知、情感、行為的理由,不是單一理論觀點可以完整涵括的,因此我們要探討健康心理學以及健康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妨從反省自身日常的生活習慣做起,想想自己有多少危害健康的不好習慣,和多學習一些能增進身心靈和諧的好習慣。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